白衣天使有“绝活”
栏目:健康 来源: 记者 王帆 发布:2025-05-12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身穿白衣的护士们,是医学界的“提灯天使”,用专业技能守护生命。

市人民医院有1500多名护士,他们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走进医院的各个科室,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卧虎藏龙”,护士们均有“十八般武艺”,各有拿手绝活。

他们当中,有的是“夜班天使”,有的是“科研创新人”,有的是手握10多个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家”,有的是擅长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还有的是护已30多年,每天需管理190多名护士、80多名患者的“时间管理高手”。

当现代医学遇上人文关怀,当日常千百次的重复操作,遇上了多一些巧思、多一些对患者的爱,无数个“额外多做一点”汇聚成为了星光,照亮了患者的求医之路。

近日,随着“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为读者们解读他们的“独门绝技”,揭秘背后的感人故事。

钟海:
带出“发明男团”的“护士发明家”

“这里要先打开,再撤走,平时撤走的时候,注意不要刮到患者的脸……”近日,在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的休息办公室,介入手术室护士长兼医技系统护士长钟海,正手拿“起搏器植入术支撑头架”,向身边多位年轻护士进行演示,讲解使用要点。

戴着黑框眼镜、说话爽快的“80后”护士长钟海,在市人民医院已经工作近19年。这位男护士长,除了护理业务能力强,他还手握16项国家级专利,是市人民医院里“爱捣鼓”的“护士发明家”。

钟海(左一)向其他护士演示“起搏器植入术支撑头架”,讲解使用要点。(缪晓剑 摄)

介入手术室的医生和护士,被称为“铅衣战士”。每次抢救患者、与死神战斗,他们都要“负重而行”:需穿着重20-40多斤的防辐射铅衣开展工作。一台手术的完成,有的往往需要两个小时,有的甚至七八个小时。

针对介入手术室工作上的“痛点”“难点”问题,钟海总是不断思考和研究,发明了起搏器植入术支撑头架、输液架复合结构、多功能桡动脉穿刺体位装置、移动式供氧装置、介入室用铅衣消毒柜、造影剂注射外渗早预警装置等专利产品。

这些发明,极大提升了医生和护士的手术效率和满意度,提高了患者术中的舒适感。

其中,一款手术“神器”——起搏器植入术支撑头架,是深受患者喜欢的设备。手术过程中,由于起搏器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无菌往往需要覆盖患者头部,而此举,容易让患者感到闷热,或者感到呼吸不畅、精神紧张等,甚至无法配合手术,增加手术感染风险。

为了攻破这个难题,钟海设计出了这款可灵活调整的弧形轨道款的支撑头架,既可妥善固定无菌布,又为患者构建适合呼吸的空间,并且便于护士观察术中患者的脸色变化情况等。

如今,钟海还带出了一个“护士发明男团”,他所在科室的19名男护士们,在他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研究和发明。目前,该科室已有国家级专利近50项。每一件护理“发明”的背后,都是跨界融合。

“我在介入手术室已经工作18年了,我觉得,一旦选择了某个方向,就要沉下心来做,并且要做到极致,让患者感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钟海心有感触地说道。

鄂桂娟:
有30年龄的“时间管理高手”

如果说,钟海已将发明这件事做到极致,那么,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系统护理督导长鄂桂娟,则将细节和“时间管理”做到了极致。

笑容温暖、走路“带风”的鄂桂娟,是医院大科片区的“超级管家”。这位已有30多年护龄,曾轮转过外科、耳鼻喉、烧伤科、口腔科、妇产科等科室的护理专家,目前管理着妇科、产科、爱婴区、儿科、新生儿、儿科ICU等8个科室的190多名护士。同时,她还直管妇科的30多名护士、88个床位的患者。

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系统护理督导长鄂桂娟(左二)。(缪晓剑 摄)

为了缓解住院难的问题,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实行“全院一张床”管理。因此,她直管的妇科病房,收入了来自乳腺、妇科、胆囊、消化、耳鼻喉等科室的住院患者,这对护士的专业能力,有着极强的考验,鄂桂娟总能稳妥地带领护士团队,处理好各项任务。

查房、指导护士、解决患者难题、参加多学科会诊、安排多科室联合发起的活动……每天,她需要对接的工作多达20项。

为了合理安排好工作,她已成为了一名“时间管理高手”。除了提前一周安排好工作,她还手持4套记录“神器”,包括记录每天新收病人情况的一张纸、记录每周行政会议和检查工作的“收集篮”本子、记录科室其他医疗工作的本子、每月大事的日历本。

每做完一项工作,她就勾选一项。因此,虽然事务繁杂,她总是能够互相穿插,自如运转。

“护士长一定要对病区的每个患者情况了如指掌,并且要具备敏锐察觉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才能够协助医生将医疗工作做好。”她告诉记者,在服务患者方面,她总是盯紧各项细节。

在她看来,真正的护理,是病人在有危机时的依靠,比技术更高的是心灵在场,是有温度的护理。

“生命其实很脆弱,往往救一个生命,就是救一个完整的家庭,我想,这就是我职业的价值所在。”回顾30年来的护理历程,她深有感触地说。

关炎彩:
被称为“彩姑娘”的“网约护士”

“今天,我们要帮助的是一位需要更换胃管的90多岁李叔(化姓)。”近日,从健康中山APP平台刚接到“单”的市人民医院急诊护理组长、主管护师关炎彩,带着装有医疗物品的出诊包又出发了,开始“网约护士”的上门服务。

在这个平台里,市人民医院为行动不便的市民,提供30余项上门护理服务,包括吸痰、压疮、更换尿管、造口护理、输液港护理、更换胃管等服务。该医院提供上门护理的护士共有100多人,关炎彩就是其中一员。

很快,她来到了东区的一个小区里。“彩姑娘,你来啦?”一进门,患者李叔的爱人张婆婆(化姓)满心欢喜,马上迎了过来。“靓女,靓仔呢?”看到张婆婆,关炎彩用粤语幽默地问道。张婆婆一听这话,瞬间乐不可支,亲昵地拍拍关炎彩的手臂。

市人民医院急诊护理组长、主管护师关炎彩。(缪晓剑 摄)

关炎彩所说的“靓仔”,正是李叔。两年前,他因中风等问题,导致喉咙肌肉萎缩,吃饭和喝水均产生呛咳等问题。为此,他需长期使用胃管进食,每个月需更换胃管一次。

自从接触市人民医院的上门护理服务后,李叔无需再奔波到医院排队等候,在家即可享受这项护理服务。在与李叔沟通和拉家常后,关炎彩拿出新的胃管等物品,不到1分钟,她已娴熟地更换完胃管。

两年多来,每月均来一次的关炎彩,俨然已是这个四代同堂家庭的“好朋友”。开朗大方、健谈幽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她,深受大家的喜欢,被亲热地喊为“彩姑娘”。

“两年来她对我爸爸非常关心,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好,作为子女,我们特别感动和感激。”李叔的儿子告诉记者,每次操作完,“彩姑娘”都会仔细进行科普,叮嘱家人如何搭配食物营养更均衡,胃管的护理的注意事项等,她鼓励和陪伴父亲下楼运动,并在微信里耐心解答家属的各种问题。

成为“网约护士”的三年多来,关炎彩已“接单”300多次。由于上门服务质量高,受到高度肯定的她,常常收到感谢短信和患者送来的锦旗。

“我很喜欢网约护士的工作内容,这个工作,可以超越距离,用温暖守护每一位家庭病床患者。”关炎彩用质朴的语言说,她很愿意帮助不同的家庭解决难题,也希望通过小小的举动,照亮每一位患者的心房。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