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天才病”,因梵高等名人患者而得名。双相情感障碍真的是“天才病”吗?这种精神病的引发原因主要是什么?日常生活我们怎样早识别早治疗?
今天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笔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医生胡玲玲。
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胡玲玲在接诊患者。
博士学霸患上“天才病”
王阿姨的儿子小李今年27岁,从小学习成绩就好,一直被称为“学霸”,现在正在某知名高校的金融系攻读博士学位。一个月前,小李失恋了。他整天闷闷不乐。最近一个星期,小李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个人显得非常兴奋,自称心情好到“爆”。小李不仅白天亢奋,晚上也连续几晚不睡觉。他认为睡觉就是浪费生命,要尽情享受人生。向来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他甚至因在路上飙车被交警处理。
王阿姨意识到事情不妙了,心慌意急的她在朋友的介绍下将儿子送到了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接诊的胡玲玲告诉王阿姨,她的儿子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需要住院治疗。
王阿姨很不解,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后询问胡玲玲医生:难道是因为我儿子太优秀了才会得这种“天才病”吗?
“天才病”不是天才专属 青少年是高发人群
胡玲玲向王阿姨解释说,因许多名人都患过“双相情感障碍”,如画家梵高、作家海明威、诗人拜伦、影星玛丽莲梦露及前段时间刷屏全网的“天才译者”金晓宇等,所以人们也称其为“天才病”。
纵观历史,似乎越是能力出众的人,越是容易罹患“双相情感障碍”;越在发病高峰期时,越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如梵高的画作《星夜》,就创作于梵高病情的不稳定期。
有了众多的名人效应,又似乎自带“天才大脑”助推器,人们便常常把“双相情感障碍”认为是天才的象征,是“天才”病。胡玲玲说,事实上“天才病”并不是天才专属,而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重性精神疾病。相对于“名人天才”,双相情感障碍更青睐于有家族遗传史、早年不良生活经历、离婚独居以及具有环性人格、情感旺盛型人格特征的人。
调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终身患病率在国外数据显示平均2.4%,我国为1.5%,其中,青少年是高发人群。
冰火两重天的情绪体验
胡玲玲解释说,所谓的“双相”,就是指既有“躁狂(轻躁狂)相”,又有“抑郁相”,两者呈不规律性交替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情绪犹如过山车,有时高有时低,人生游走在两个不同的极端,正所谓“冰火两重天”。临床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大脑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平时加快,有时的确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迸发灵感。
但这往往是“昙花一现”,大多数患者会进入一个大脑功能运转的病理状态,从而引发过度兴奋,沉浸在自我忙碌的世界里,昼夜不眠也不觉得疲累,最终因过度消耗而导致“精疲力尽”。这不仅让患者脱离了正常生活轨道,还会造成肇事肇祸等严重的不良后果。躁狂过后,患者转入抑郁状态,严重时会自伤自杀,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尊重接纳包容, 让“天才”回归人间
“一旦确诊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尽早干预和治疗。”胡玲玲说,目前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多种治疗手段使病情得以控制稳定,让大部分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因双相情感障碍病因不明且病情表现复杂,大部分患者需坚持长期服药和治疗,否则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胡玲玲提醒,家庭、社会中,如果身边有成员患病,可通过多种正规途径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及早识别并就医,正确对待和理解患者的病情,营造尊重、接纳、包容、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氛围,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康复并回归社会。
◆文/图 蔡伟强 朱晓翠
◆编辑:陈吉春
◆二审:陈伟波 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