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主题是“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我国首次进行的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特别是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51.6%,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65岁女性都患有骨质疏松症。
市中医院骨一科骨质疏松组组长高恒表示,该科平均每年接诊骨质疏松症患者约两三千人次,每年接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患者一千例以上。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为脊椎、髋部、手腕等三个部位,这些部位发生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不可逆的伤残、短期内再次发生骨折甚至死亡。许多患者就诊时反映,自己就是弯腰系鞋带或者打个喷嚏,甚至咳嗽几声,就发生了骨折。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许多患者可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直到出现骨折才发现自己得了骨质疏松症。高恒医生指出,当经常出现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驼背,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以上,这些都可能与骨质疏松症有关,需要去正规医院进一步检查。
高恒医生建议,绝经后的女性以及65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这是判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同时,加强对骨质疏松危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识别,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全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迈进50岁人群中已有1/5出现骨质疏松症,所以50岁人群应积极早筛查及干预。
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高恒医生建议,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要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咨询医师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平时适当锻炼和晒太阳。早发现骨密度的改变,尽快到医院找专业骨科医师就诊评估,规范用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因骨质疏松导致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黄琳
◆编辑:汪佳
◆二审:曾淑花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