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山组团到韶关学经验
栏目:公益 来源: 发布:2021-06-0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刚结束。近日,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明办、中山市志愿者联合会组织中山市近50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及志愿者骨干代表,前往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广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示范区”——韶关市乳源县开展学习交流。学员们先后走访乳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厅、瑶族非遗文化传承中心、世界过山瑶博物馆、乳源县乳城镇、东坪镇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巾帼志愿阳光站等地,边走边问、博采众长,就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和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等展开交流。

做好资源整合,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2018年8月,乳源县被确定首批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乳源归纳了“四维同创”的“乳源探索”,即:“十个一”阵地建设标准、“2+N”队伍构架、“双重”激励机制、“6+X”与“九结合”实践模式,整合资源,形成了“8868”样板成果。实践中心还注重群众“点单”和志愿者“接单”工作,尽力为群众排难解忧,得到瑶乡百姓的称赞。走进位于世界过山瑶民族风情园的乳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厅,经验做法、制度措施、媒体报道等一目了然。

“正如考察途中所见所闻,阵地建起来,还要有引领群众的活动、项目和服务。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单位的东区街道志愿者协会专干柯粤明说,今年以来东区街道启动了“1+365”实践模式(即高举一面旗帜、打造三个阵地、组建六个团队、实施五项内容),联动医疗、社工、禁毒、商企等资源,先后结对12个机构成立了东区文明实践公益联盟,1年365天常态化服务居民群众。这个做法与乳源有异曲同工之处。

她表示,东区街道将继续把准目标定位,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服务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整合盘活各类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切实用好公益联盟资源共享平台,1年365天常态化服务居民群众。把志愿者作为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的主力军,精准实施“应急救护”“博爱拥军”“志愿管家”“红心益站”“移动红色展览馆”“学党史直通车”等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服务项目,助推文明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文明实践“全区覆盖、出户可及、直达群众”。

乳源县东坪镇新村的巾帼志愿阳光站吸引着中山市妇联宣教组联部副部长陈妙佳的眼光。是什么原因吸引志愿者日复一日来到阳光站开展服务?她问得很仔细。“该巾帼志愿阳光站回应了妇女群众特别是留守妇女群众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通过赋能,这群过去需要党委政府关怀的留守妇女成了志愿者,开展特色服务,助力瑶族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发展。”

该项目给了她启发。她表示,未来,中山市巾帼志愿服务将从困难群众需求出发,在心理健康、妇女创新创业、妇女儿童维权、反家暴、困境家庭帮扶方面开展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弘扬文明家风,提升巾帼志愿服务高质量,在中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撑起“半边天”。

立足本土特色,打造中山的“金鸪鸪”品牌

走进乳源县东坪镇新村,具有瑶族特色的民宿酒店、旅游集散中心鳞次栉比,村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大舞台一有节目上演就会吸引四邻八乡的群众游客围观。乳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黄贺平告诉记者,在广场表演的“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队是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明星队”。

原来,从2019年开始,韶关学院师生就与乳源文化馆、传习馆演员共同组成文艺帮扶志愿者服务队,把舞台和课堂搬到了乳源瑶山的田间地头,为乳源培育了400多名“金鸪鸪”瑶乡文艺宣讲骨干,创编了数十多个精品节目,充分发挥瑶乡百姓“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点,将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传播到千家万户。

听着黄贺平的介绍,不少镇街的志愿者骨干、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有了新思考。小榄镇宣传办办事员陈婉欣表示,该镇作为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以粮仓历史建筑为主阵地,打造了“非遗项目展示长廊”“米良仓”公益文创集市等极具本土特色的项目。此次学习让她打开了用好本土文化阵地推动文明实践工作的新思路。下一步,小榄镇计划以多元多彩的小榄本土文化作为基点,打造本土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石岐街道宣传办四级主任科员张嵩表示,石岐赛龙舟历史源远流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石岐街道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新时代文明建设,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群众参与度,把党的创新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造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金鸪鸪”品牌。

中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张忠诚总结说,希望各位学员认真学习全国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的工作部署和本次外出学习的心得体会,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找准目标定位,完善运行机制。着眼群众参与,营造仪式感、庄重感,激发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获得感、归属感,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园地、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外出交流培训主办方还精心制作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知识手册》,整理收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本知识、要义和案例,每位学员录制30秒的短视频谈感受和启发,有效推动学以致用。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见习记者 黄靖怡 通讯员 朱德芳
◆图+2/记者 徐钧钻  
◆编辑: 陈彦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