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林业部门联合高校科研力量生态灭虫,助推沉香茶叶规模化生产
栏目:自然资源 来源:中山+ 记者 李红 发布:2024-04-2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阵雨不时“报到”,师生们穿梭在沉香树林和遮雨棚间,手中的红色线圈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沉香树枝戴上了一条条防虫“护身符”。

4月25日上午,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师生,带着他们研发的昆虫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联合中山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在中山一家沉香种植农场进行害虫绿色防控。根据农场经营人介绍,自开展绿色防控以来,农场顺利推出生态沉香茶叶产品,目前正在谋划建立自己的制茶厂,以实现沉香茶叶规模化生产。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师生为中山沉香树绑上生态防控害虫的“红丝带”。记者 缪晓剑 摄

高校技术团队介入
专吃沉香叶的害虫被“迷向干扰”

当日,在沉香种植农场,20多位师生齐齐动手,将红色线圈一条条悬挂于沉香树的树枝上,以防治专门危害沉香树的食叶害虫黄野螟。上万根线圈需要均匀覆盖于1000多亩沉香林,原本两三个小时可以干完的活儿,因为大雨的不间断“来访”,被耽误到中午12点过后还未完成。午饭时间,师生们依然在赶进度。

“红色线圈实为一种装载性信息素的迷向干扰丝,悬挂在树林中,会持续释放出干扰两性昆虫交配繁殖的气味,进而阻断虫类繁衍。”项目牵头人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副教授马涛解释,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办法因操作方便、生态环保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害虫的综合管理中。

绿衣者为项目牵头人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副教授马涛。 通讯员供图

中山作为国内最早拥有“中国沉香之乡”的地级市,也是国内沉香主产地之一。两年前,中山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在监控中发现,沉香种植农场种的单一林受黄野螟危害较为普遍。

“这种虫一年可以繁殖6-8代,一年内可以多次吃光树叶,老熟幼虫沿树干爬行,下土化蛹,进行繁殖。”中山市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副站长陈志云介绍,喷洒化学药剂是防治黄野螟的有效手段,但是种植户因为担心有化学成分残留并不倾向使用,反而多是采用放任不管的粗放管理办法。

为了寻求绿色防控方案,2022年,中山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向华南农业大学专业技术团队寻求合作。当年,由广东省森林资源保育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联合开展的“土沉香重大害虫黄野螟绿色关键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示范”项目在中山顺利启动,落地位于南朗街道的五丰农场。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素的提取、分离、鉴定、化学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进而从实验室走向野外应用,最后大规模产业化。 ”马涛介绍,其课题组经过连续10余年研发,相继攻克了麻楝蛀斑螟、灰茶尺蠖等近十种华南地区重要林业食叶害虫的信息素防治方案,创新了以昆虫信息素为主的绿色关键防控技术。针对本项目,课题组在实验室完成系列研发后,联合生产企业,最终成功推出针对黄野螟的迷向干扰技术产品。

项目启动至今,已先后向五丰农场投放数万根迷向干扰技术产品,马涛也亲眼见证枝叶稀疏的沉香林变得“绿”起来。

“每年的5月、6月、7月是黄野螟繁殖的高峰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破茧成蝶’期,所以4月份我们会进行最密集的一次防治,干扰黄野螟两性的正常交配,降低黄野螟的种群数量,进而减少黄野螟的危害。”马涛解释。

除了采用迷向干扰技术防控的1000多亩外,项目组在五丰农场其余3000多亩采用粘虫胶、诱虫灯等物理防治方法进行黄野螟防治,以达到绿色综合防控的目的。

为杜绝树叶农药残留,科研人员还给中山的沉香树使用粘虫胶、诱虫灯等物理防虫手段。记者 缪晓剑 摄

意外收获生态沉香茶
农场谋划规模化产出

自黄野螟绿色防治项目在五丰农场启动,农场经营人高德迅速行动起来,与武夷山制茶场联合推出沉香茶。

“以前是没有找到好的绿色防治办法,只能眼看着叶子被一茬茬吃掉,还能看到很多虫子从树干上滚落下来。”高德解释说,叶子为树木提供养分,叶子被吃光,其实树木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树还小,那10棵里面大概有一两棵会无法成活。“现在好了,不但树可以长得更好,还能做生态茶。”

根据高德介绍,五丰农场种植沉香树林约5000亩,为中山规模最大的沉香种植农场,树龄从9年到14年不等,多数已经到了可以结香的时候。不过,他并不着急给树结香,这两年,他在研究生态沉香茶。

“沉香茶还是挺受市场欢迎的,不过我们产出的量还比较少,去年产出约5吨。”高德的沉香茶目前大多在福建武夷山产区炒制,市场价格按机械炒、人工炒分别为1000多元/市斤(合0.5千克)、3000多元/市斤(合0.5千克)。“正在南朗找地方开自己的制茶厂,落地中山能把价格压下来一半,目标是年产量达到100吨。”

高德的沉香茶规模化目标正在大胆推进中,显然,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的产学研用融合,为他的宏图画上了“点睛”一笔。根据介绍,马涛作为科技特派员,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技术支撑团队对接中山市绿化技术指导的专家,正带领学生将“研”力量注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动能中。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