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李大妈因恐惧手术,将5毫米肺结节拖延近一年,还靠偏方“调理”3个月,致结节增至10毫米并现恶性信号。所幸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及时干预下,她成功接受了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IA1期早期肺腺癌,得益于及时治疗,无需化疗已康复出院。
时间回溯至去年6月,李大妈因感冒后持续咳嗽,前往该院呼吸科就诊。CT 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右上肺存在一个直径约5毫米的微小结节。“当时结节直径较小、密度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早期肺癌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建议她密切随访,通过定期复查监测结节变化。”该院胸外科主任何良勇回忆起当时的诊疗建议时表示。
然而,李大妈并未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随访。直至今年5月,她才再次复查,此时CT结果显示,原本5毫米的结节已悄然增长至8毫米。结合结节形态及李大妈肺癌家族史(其有一名直系亲属因肺癌去世),何良勇高度怀疑该结节为早期肺癌,当即建议她尽快接受手术治疗。
令人惋惜的是,面对手术建议,李大妈因内心恐惧选择了“另辟蹊径”——在院外寻找偏方进行“调理”,并坚持服用了3个月。今年9月,当她再次复查时,病情已进一步恶化:结节直径增至10毫米,且密度从最初的磨玻璃状转变为部分实性。
“这是医学上判断肺结节恶性进展的明确信号,此时已不能再拖延,若继续放任,结节可能进一步恶化,患者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何良勇强调,若结节本身为早期肺癌,中药偏方便无法使其消失,仅炎症引起的良性结节可能通过抗炎治疗缓解,而癌症作为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很难通过“调理”逆转。
为避免病情继续发展,9月16日,何良勇带领团队为李大妈实施了胸腔镜下右上肺尖段切除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李大妈所患疾病为肺腺癌,分期为IA1期,这是肺癌的最早期阶段。得益于早期手术干预,李大妈术后无需进行化疗,目前已顺利出院,恢复情况良好。

“李大妈案例极具警示意义。她本身有肺癌家族史,属于明确的肺癌高危人群,却因侥幸心理和对手术的恐惧,险些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何良勇说,为更好地服务肺结节患者,该院已专门设立肺结节专科门诊,提供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助力患者精准判断病情、科学治疗。
何良勇进一步解释,肺结节只是一个影像学描述术语,涵盖范围广泛,既包括炎症、结核、纤维化等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早期肺癌的表现。“很多患者听到‘结节’就觉得是小问题,寄希望于通过药物消除,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针对肺结节的日常防治,何良勇提出了四点建议,提醒市民重视:一是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二是科学随访,一旦发现肺结节,应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变化,为病情判断提供依据;三是避免误判,切勿自行购买药物服用或迷信偏方、土方,发现结节后应及时寻求胸外科或呼吸科专业医生的意见,制定规范治疗方案;四是重视家族史,若直系亲属有肺癌病史,属于肺癌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尽早开展筛查,降低疾病风险。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