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院长,您不仅保住了我的眼睛,更保住了我们全家的希望!”
在中山华厦眼科医院的病房里,一位年过60的周阿姨(化名)紧握着院长的手,难掩激动之情。多重眼疾与基础病叠加的她,几乎陷入失明的困境,视力仅剩0.01,是该院名誉院长杨新怀主刀的一场高难度手术,让她恢复到0.5的视力,重见光明。
这一幕,只是杨新怀从医40年、完成超4万例眼科手术生涯中的一个缩影。
他是患者口中“值得托付光明”的“眼睛卫士”,是同行眼中“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学科领军人,更是无数家庭重获清晰视界的“光明使者”。
从1999年执掌小榄人民医院眼科,到2025年出任中山华厦眼科医院名誉院长,杨新怀用四十年光阴,走出了一条融合仁心、匠心、创新与大爱的光明之路。
“手术是单程车票”
——一位医者的敬畏与担当
1979年,杨新怀踏入医学殿堂,从此与“眼睛”结下不解之缘。
1999年,年仅36岁的他带着研究生期间积累的先进技术,来到中山小榄人民医院,成为眼科的“拓荒者”。
“手术是单程车票,没有回头路。”这是杨新怀在手术台前始终恪守的“铁律”。在他看来,每一只眼睛都承载着一个人的世界,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曾接诊一位辗转多家医院的“歪脖子”孩子——家长以为是颈椎问题,却不知孩子患的是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伴外斜视。经过细致检查,杨新怀精准诊断,并以微创手术成功矫正眼位,让孩子挺直了脊梁,也打开了新的人生。
他也曾为一位双目几近失明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患者实施联合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至0.15,老人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我又能看见孙子的脸了……”
这样的故事,在他4万余例手术中屡见不鲜。而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他对“为病人真正解决问题”这一信念的执着坚守。
创新破局
让科技照亮“看不见的角落”
医学,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杨新怀深知: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突破瓶颈,惠及更多患者。
2023年11月,他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中山地区首例第三代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植入术,为一位被眼疾折磨15年的患者保住了眼球功能。这项技术填补了区域空白,标志着中山复杂眼病治疗迈入新阶段。
科研,是他临床之外的另一战场。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4项。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主导研发的“便携式眼底筛查系统”,将设备成本降低60%,检测准确率达95%。如今,这套系统已在珠三角12家基层医院推广,累计筛查高危人群超8000人次,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沉默的视力杀手”无处遁形。
“患者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杨新怀常说,“临床难题,就是科研的起点。”正是这份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让他的研究始终“接地气”,真正服务于患者所需。
仁心如炬
做有温度的“光明使者”
在杨新怀的诊室里,没有冰冷的仪器独白,只有温暖的对话与耐心的倾听。
“我会把自己代入患者的角色去思考:如果是我的眼睛,我会希望医生怎么对待我?”
坚持“对患者负责”,是杨新怀的行动准则。他坚持每日查房跟进,将每位患者的病情动态、治疗进展了然于胸,以“全了解”的专业态度,守护患者健康。
作为广东省“百人千校”近视防控宣讲团专家,他近年来走进多所学校,为2万多名师生普及护眼知识。
2025年4月,他在中山华厦眼科医院启动“致敬老兵·守护光明”公益行动,承诺为退役军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眼健康服务,用行动致敬最可爱的人。
开业之际,杨新怀还携手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启动了“瞳光计划”眼健康公益项目。该项目计划在3年内,为近2000名罹患白内障、胬肉等病症的患者提供手术治疗救助,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助其恢复视力,提升生活质量。
薪火相传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杨新怀常对年轻医生说的话。
作为中山市“十一五”眼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他建立“师带徒”培养机制,带教的16名青年医生中,已有8人成长为科室骨干。他推动小榄人民医院眼科发展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而新成立的中山华厦眼科医院,正朝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区域眼科高地迈进。
工作之余,杨新怀是个热爱生活的摄影爱好者。“观万物具象,悟世间真情。”他喜欢用镜头捕捉光影,也用这份对美的感知,滋养着他的医者仁心。
“用心工作,热爱生活,享受人生。”正是这份从容与热忱,让他在高强度的临床与管理工作中,始终步履坚定。
下一个十年
守护光明,永不止步
四十年,从青丝到两鬓微霜,杨新怀始终站在手术台前,守护着一双双渴望光明的眼睛。
当被问及从医最大的收获,他平静而坚定地说:“患者把光明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该成为他们的眼睛卫士——预防眼病发生,及时正确诊治,时刻保护眼睛健康。”
如今,这位“眼睛卫士”仍在光明之路上坚定前行。下一个十年,他将继续用仁心与技艺,点亮更多人的清晰视界。因为,每一只眼睛的背后,都是一个值得被照亮的世界。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