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救治再上新台阶!中山这家医院用新技术成功救活心源性休克患者
栏目:健康中山 来源:中山+ 蔡伟强 郑泳森 发布:2025-09-16

近日,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首次成功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技术,精准救治一名甲亢引发心脏病、心源性休克并多器官衰竭的重症患者。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覃先生转危为安,顺利康复出院。

医护人员正在救治患者。(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图)

突发重病
男子休克入院,命悬一线

48岁的覃先生突然感到呼吸困难,随后意识模糊,家人紧急拨打120求助。救护车将他迅速送往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入院时,他情况极为危急: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全身湿冷,心跳高达每分钟165次,血压却低至44/26mmHg(正常约为120/80mmHg),已处于重度休克状态。

ICU和急诊团队立即展开抢救: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一系列生命支持措施争分夺秒地进行。

虽然初步抢救稳定了生命体征,但患者的氧合能力仍然很差,血压也不稳定,治疗陷入瓶颈。

进一步检查发现,覃先生患有甲亢性心脏病,心脏长期受甲状腺激素影响严重受损,最终导致心源性休克,并引发了肝、肾等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情极其复杂。

精准施治
用“金标准”技术看清体内“风暴”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医生不仅要“救得快”,更要“治得准”。传统的血压、心率等监测只能反映表面情况,无法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患者到底该补多少液体?心脏还能承受吗?

如果补液过多,本已衰竭的心脏会“不堪重负”;如果补液不足,身体组织又得不到足够血液供应,器官将进一步受损。

为此,ICU团队决定启用一项被誉为肺动脉压测量“金标准”的先进技术——肺动脉漂浮导管(又称Swan-Ganz导管)。这项技术就像给医生装上了一双“透视眼”,能深入心脏内部,实时了解心脏的工作状态。

医生通过颈部静脉将一根细长柔软的导管送入心脏,一直延伸到肺动脉。导管可以测量多个关键指标:肺动脉楔压(PAWP):反映心脏“装了多少血”,判断是否该补液;心输出量(CO):了解心脏每分钟泵出多少血,评估心功能;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₂):反映全身组织是否“吃饱了氧”。

有了这些精准数据,医疗团队就像拿到了“作战地图”,能够科学调整强心药、升压药的使用,精准控制输液量,真正做到“缺多少补多少,哪里不行治哪里”。

成功脱险
精准治疗让生命重燃希望

在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持续监测下,医生每天根据数据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随着心功能逐渐恢复,血压趋于稳定,氧合明显改善,覃先生终于脱离危险。

经过ICU近一个月的精心照护,他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转入普通病房,并最终康复出院。“没想到我能活下来,感谢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院时,覃先生激动地说。

技术升级
ICU打造精准救治“武器库”

据介绍,目前,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ICU已建立起完善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体系,除肺动脉漂浮导管外,还可开展:PICCO监测(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LiDCO监测(锂稀释法心输出量)多种无创与有创监测手段,这些技术“组合拳”,为危重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生命支持,实现个体化治疗,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

此次首例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成功应用,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整体提升的体现。未来,医院将继续推进先进技术落地,为更多危重症患者筑牢生命防线。

 

什么是肺动脉漂浮导管?它为何如此重要?

肺动脉漂浮导管是一项成熟且权威的监测技术,已有几十年临床应用历史,被广泛认为是评估重症患者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的“金标准”。

它适用于: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患者,复杂的休克类型鉴别(如心源性vs.失血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需精细管理的患者,大型手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通过这项技术,医生能“看清”患者体内的血流变化,避免盲目治疗,极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镇超”10月开赛,阜沙队积极备战
原创 17380人浏览   2025-09-15
尹念红当选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原创 15780人浏览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