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为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给劳动者送上简单实用的健康科普知识,切实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日前,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
一种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主观判断可能起着很大作用。例如,音乐对欣赏者来说悦耳动听,但对于其他人可能是噪声。可以说,凡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的或有害健康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据了解,2023年全市噪声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85777人,离岗2417人。
在职业活动中,8小时/天或40小时/周噪声暴露等效声级不能超过85分贝(A声级)。噪声危害遍布各行各业,如家具、五金、制鞋、印刷、电子、灯饰、机械加工、船舶、采矿等的打磨、开料、冲压、抛光、印刷、碎料、喷砂、锻造、爆破、凿岩、钻孔等工种。噪声的危害是全身性的,不仅导致听觉系统的损害,也对心血管、神经等其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噪声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一开始接触强噪声可致暂时性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长期强噪声作用可致永久性听力下降,甚至噪声聋;短时间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长期接触噪声可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激动易怒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等。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
噪声作业劳动者听力下降一定是噪声聋吗?市疾控中心职业病评价监测所副所长冯简青说,不一定。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很多,除了噪声,还有中耳炎、耳外伤、药物神经性聋、病毒感染、家族性聋、听神经瘤、美尼尔综合征、老年聋、伪聋等。因此,职业性噪声聋要结合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等,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听觉损害,才能明确诊断。
冯简青表示,职业性噪声聋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一般指有明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感音性听觉损失,大多数病人为双耳对称性听力下降。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损伤不可逆,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一是控制消除噪声源:是预防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包括改进生产工艺,使用低噪声设备等。二是工程防护,控制噪声传播:包括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等。三是个体防护:劳动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选用和全程佩戴防护耳罩、耳塞。四是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并给予妥善处理。五是职业卫生管理:包括合理的工作制度,减少接触时间,噪声控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高噪声区域设置警示标识等。
冯简青提醒,正确使用耳塞、耳罩。不能水洗的耳塞,脏污、破损时应丢弃,及时更换。能水洗、可重复使用的耳塞,破损或变形时应更换。耳塞清洗后,应放置在通风处自然晾干,不可暴晒;耳罩垫圈可用布蘸肥皂水和温水擦拭干净,不能将整个耳罩浸泡到水中,尽可能不接触化学物质。零部件硬化、老化、变形、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应定期更换一次垫圈和降噪棉,头箍变松时也应该更换。在清洁、干燥的环境中储存,避免阳光直晒。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好坏,还有赖于正确的使用,才能达到防护效果。
生活中如何保护听力?冯简青提醒,用耳机有技巧:使用耳机时,不要将音量调得太大,也不要长时间使用;日常生活防噪声: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如远离强噪声场所,戴耳塞;注意耳卫生:尽量不掏耳,避免同时按住两侧鼻子用力擤鼻涕等;慎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饮食营养均衡、加强锻炼等。
编辑 周映夏 二审 徐世球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