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山市以全域动员、分层施策的方式,联动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集中观礼、主题教育、实践践行等形式,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动力,将爱国情怀熔铸为行动自觉,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聚力强国”的热潮。
全域协同:
构建“多元主体 + 特色场景”纪念矩阵
中山市打破群体界限,推动退役军人、军休干部、学生、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深度参与纪念活动,形成“全域同频、各有侧重”的生动局面。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作为核心纽带,不仅组织机关人员与各镇街同步观礼,更创新设计“新老士兵同观”“优抚对象专场”“功勋老兵座谈”等场景——东凤镇让参战老兵与秋季退役士兵共忆军旅岁月,古镇镇联合企业为130余名优抚对象提供专属观礼与医疗保障,小榄镇邀请一等功臣分享战斗经历,让“尊崇军人”从理念转化为可见可感的行动。

军休干部群体的参与更添厚重底色。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精心组织银发老兵齐聚观礼,直播开始前,老同志们围坐畅谈军旅生涯与国家发展,战友情谊与家国情怀交织;直播过程中,当党旗、国旗、军旗迎风招展,当现代化装备方队驶过天安门,曾参加边境作战的老兵难掩激动,感慨“从‘钢少气多’到‘钢多气更足’,祖国强大让牺牲有了意义”。观礼后,军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带头倡议“离岗不离党,余热映初心”,计划通过红色宣讲、社区治理持续贡献“银发力量”,彰显出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传承。

企业则以社会责任为切入点,融入纪念热潮。中山市“崇军特惠联盟”代表企业百佳集团,不仅协办优抚对象观礼活动,更承诺持续开展崇军拥军行动,为“崇军之城”建设注入企业动能,形成“政府引领、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
校园赋能:
打造“精神浸润 + 实践转化”育人课堂
校园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中山市多所学校将纪念活动与思政教育、国防教育深度融合,让少年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抗战精神、树立强国志向。三乡镇鸦岗小学以开学典礼为载体,通过“国旗飘扬”“思政课堂”“军魂讲座”“武器展”四大板块,邀请退役军人教拳术、讲从军故事,用北斗卫星、福建舰等大国重器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三乡镇新圩小学则开展“抗战胜利八十载 圩上萌娃传薪火”系列活动,从集体观礼到队课学习,从观看《狼牙山五壮士》到参观抗战物品展,让低年级学生在学长结对引导下,将红色记忆融入绘画、手工等实践,让爱国种子在幼小心灵扎根。
而在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与西湾外国语学校,两场特色鲜明的纪念活动,更是将“铭记历史”与 “立足当下”紧密结合,成为校园红色教育的典范。
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以抗战精神为“精神铠甲”,吹响省运冲锋号角

9月3日上午,市体校全体师生齐聚篮球馆,将纪念大会观看与2026年省运会备战动员无缝衔接,让“爱国”与“拼搏”形成强烈共振。活动现场,市教体局副局长林永浈、竞体科相关负责人及校领导班子全程参与,凸显对“以精神赋能竞技”的重视。
直播结束后,省运会备战动员大会随即拉开帷幕,将观礼的精神触动转化为备战的实际动力。武术队运动员代表梁铭钰在发言中,将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与运动员的“刻苦训练、突破自我”紧密关联,承诺“珍惜每一天备战时光,用科学训练提升实力,力争在省运赛场上为校争光、为市添彩”,话语中满是少年运动员的昂扬斗志。
中山市西湾外国语学校:
以阅兵盛典为“爱国教材”,点燃少年强国壮志
9月3日上午,师生们早早聚集在观礼场地,原本活泼的校园瞬间变得庄重。阅兵仪式期间,师生们全神贯注,目光紧紧追随屏幕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仪仗方队迈着铿锵正步走过,学生们忍不住鼓掌;当信息作战群、装备方队等现代化军事力量亮相,报告厅内响起阵阵惊叹;当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时,不少老师拿出笔记本记录,学生们则挺直腰板,认真聆听每一句嘱托。
观礼结束后,各班级开展“分享会”,学生们踊跃发言:“看到空中梯队编队飞过,我想到抗战时期我们没有先进飞机,现在祖国这么强大,我以后也要发明更厉害的科技!”“军人们踢正步那么整齐,肯定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以后学习也要像他们一样坚持!”教师则结合外语教学特色,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我心中的抗战故事”“我眼中的强国瞬间”,让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实现融合。
精神传承:
从“纪念活动”到“长效实践”的价值升华
中山市此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并非一次短暂的仪式性活动,而是一场“精神唤醒与行动转化”的系统工程。从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政策宣传常态化走访”“红色资源挖掘”,到军休干部的“银发宣讲机制”,再到学校的“红色教育课程化”、企业的“崇军行动长效化”,各主体均在活动后制定了后续计划,确保抗战精神从“一时感动”转化为“长久行动”。
正如中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纪念的意义,在于让历史照亮未来,让精神激励前行。我们将持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引导广大退役军人与社会各界同心同向,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强军的实际行动,为中山在新征程上续写发展辉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从天安门广场的阅兵盛典,到中山大地的多元实践,从银发老兵的热泪盈眶,到少年学子的壮志豪情,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凝聚起“强国必有我、强军我有责”的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山实践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动力。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