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文旅融合新体验,来中山影视城看《中山先生》
栏目:影像 来源:中山+ 喜乐工作室 发布:2025-08-05

2025年8月2日,中山影视城罗马剧场内,灯光如墨渐次晕开,聚焦一代伟人孙中山传奇人生的话剧《中山先生》深情上演。现代艺术的灵动与醇厚岭南风韵在此交融,为观众奉上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演出后,喜乐工作室特邀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郭道荣、王亚桥、吴丽莉三位专家分享观剧心得,深入剖析该剧的艺术特色与文旅价值。

话剧《中山先生》将在中山影视城罗马剧场进行8场巡演。

版《中山先生》从大剧场搬进中山影视城,进行了沉浸式改编。这种形式对历史剧有何独特价值?
吴丽莉:中山影视城内丰富的“民国风”建筑本身就让观众仿佛踏入时空隧道。在翠亨村等实景中观看孙中山少年立志、投身革命的故事,使外地游客能更真切地感受岭南文化魅力。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旅融合探索,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问: 剧中运用了现实与闪回交错的叙事方式,并反复出现“天下为公”的口号。如何评价其对历史真实与戏剧效果的处理?
郭道荣:这种叙事手法巧妙地平衡了历史叙事的完整性与戏剧的艺术张力,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精神与艺术表达关系的深刻思考。
“天下为公”口号的复现设计,构建了一种剧场仪式感。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成为观众与角色共同参与的价值观宣言,唤醒集体记忆中的文化认同感。

剧目中,中年孙中山与父亲的对话发人深省。

中通过情感场景展现孙中山的人性化一面。这对当代观众理解历史人物有何影响?
郭道荣:这种人性化呈现打破了历史人物常被“符号化”或“神化”的刻板印象,在当代观众与历史人物之间架起了新的认知桥梁。在信息碎片化、价值观多元的当下,它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心理距离,也为大众理解历史人物提供更具共情力和思辨性的路径。让观众在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中照见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将单向度的历史教育转化为双向度的精神对话。

中将交响乐与咸水歌结合,这种音乐设计如何呈现孙中山作为革命者与普通人的双重身份?  
王亚桥:《中山先生》选取以咸水歌、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岭南民俗文化元素,呈现中山先生儿时生活成长的历史场景,“安静的翠亨像睡着了一样”和“海外边的世界是怎样的”的空间对比,刻画了一个向往新世界的少年形象;现代交响乐和传统婚嫁元素糅合,展现出他奉命完婚时的内心矛盾;激昂的交响乐与现代舞,呈现出历次革命起义悲怆壮烈的历史画面,擘画“不畏牺牲也要迎来的中国”,塑造挽救民族救亡的壮烈革命者形象;可以说,该剧以多面向、多角度,呈现了他幼年志学、青年立志、壮年革命的立体人物形象。

剧场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的细腻表演。

问: 该剧采用“话剧为主体、音乐为点缀”的模式,对诠释孙中山这类历史题材有何帮助?  
王亚桥:话剧采用“话剧为主体、音乐为点缀”,交响乐、咸水歌和地方民俗等艺术形式的隐喻,《中山先生》的情感线索,如其与兄长的手足情深,与挚友的生死之交等等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艺术化呈现,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少年生活、西洋求学、革命起义等多个历史场景,将笔触延及到他的内心深处,让孙中山先生从教科书形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生命个体,故乡翠亨和海外面的世界,形成空间符号的隐喻,通过地理空间的转换,强化“多元一体”主题,勾勒出中山先生从翠亨走向世界的革命历程,细腻地刻画了孙中山先生作为普通人的情感维度。

问: 作为中山“文化兴城”重点项目,该剧对本地文旅发展有何意义?未的巡演校园推广,你认为该如何深化其文化传播价值  
吴丽莉:孙中山先生是中山最响亮的文化名片和IP。话剧《中山先生》的广泛推广,将进一步擦亮这张名片,有力推动中山文旅市场的繁荣。特别对于中山青少年,这部剧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先辈的英勇事迹,激励他们学习和弘扬“天下为公”的革命精神。

郭道荣:未来,该剧深化传播的路径可考虑:与高校合作开发“《中山先生》戏剧思政课”,将剧目片段赏析与近代史教学、剧本围读、角色模拟辩论结合。同时,还可以考虑定期举办“我心中的孙中山”校园短视频挑战赛、观后感、诗歌征文等活动,吸引年轻群体主动参与和表达。

2025年8月6日的《中山日报》刊登了三位专家的文艺评论


出品:中山日报社喜乐工作室
编导/文案:廖薇 梁绮娜
出镜:梁绮娜
视频摄制:罗杨鸿
设计:陈思理
嘉宾: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郭道荣 王亚桥 吴丽莉


编辑 梁绮娜  二审 廖薇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2025中山书展云平台
26629人浏览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