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6日,“户外+农文旅”海外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在河源成功举办。来自东南亚、北美、西欧及港澳台地区的20余家旅行社代表,以及广东侨刊主编、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代表等组成的50多人采风团,通过三天的深度考察,亲身解码河源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将河源“温泉+”的无限魅力、“户外+农文旅”的创新活力,传递给全球的游客,开启河源文旅“融湾出海”新篇章。
以温泉为媒,架设“融湾出海”桥梁
7月4日晚,活动启动仪式在河源巴伐利亚庄园举行。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曾淑梅向与会嘉宾作河源“六色”文旅推介。河源,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客家文化的核心起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6600万年前,这里曾是恐龙的乐园;2200多年前,河源已是岭南地区的名城重镇。如今,“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诚挚邀请国内外朋友前来探寻河源这片神奇土地的独特魅力。
▲河源巴伐利亚庄园别具一格的建筑(局部)隐藏在翠绿之中。
启动仪式上,河源景区代表、本地旅行社代表,分别与境外旅行社代表签署《河源文旅国际推广合作意向书》,约定在产品共研、市场共拓、品牌联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河源导入国际客源建立长效通道。
▲启动仪式上,河源景区代表、本地旅行社代表分别与境外旅行社代表签署《河源文旅国际推广合作意向书》。
活动主要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持续推动河源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河源温泉地热资源优势,结合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通过“温泉+”模式串联户外运动、乡村文旅资源,吸引国际游客延长停留时间,助推海外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客源增长,为推动河源文旅“融湾出海”架设一道桥梁,助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河源第一高喷泉位于河源市中心城区的新丰江中心,是亚洲第一高喷泉,主喷高169米,曾多年保持“亚洲第一高喷泉”的地位,成为该地区的一张城市名片。
▲河源太平古街夜晚人流如织。
品味河源生态与文化交织之美
采风团在三天行程中还深入体验河源“山水人文”立体资源网络。
7月5日,万绿湖开渔活动在景区游客广场启幕。采风团实地参与了这场极具客家风情的人文盛事,见证头鱼拍卖、非遗展演等环节,充分感受到河源人民的勤劳、质朴与热情,并深深为万绿湖的美丽而折服。
▲万绿湖开渔活动现场,嘉宾进行开渔仪式,身后的渔船已经整装待发。
▲万绿湖开渔仪式后,众多渔船竞相出发开始捕捞。
▲渔民捕捞现场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
▲在开渔活动现场,祖籍河源的新加坡女演员、歌手范文芳担任“独占鳌头”的拍卖嘉宾。
▲33公斤的鳙鱼“独占鳌头”,是五条拍卖鱼中最重的一条,最终被一家爱心企业以38.2893万元拍下。本次五条“头鱼”拍卖所筹集的善款,将继续用于生态保护和增殖放流工程等善举。
▲开渔活动现场进行非遗展演。
▲游客在活动现场购买刚捕捞的鱼回家。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作为新晋国家5A级景区,万绿湖370平方公里水域正打造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以生态为底色,融合文旅、产业与科技,构建全球湖泊生态崭新样板。在万绿湖景区,采风团乘船领略华南第一大人工湖的秀美壮阔,亲身感受万绿湖畔的山水诗意。
在告别风光旖旎的万绿湖后,采风团转站河源恐龙文博园,与亿万年前的恐龙进行了亲切友好的“对话”。在河源恐龙文博园里,采风团一行纷纷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与恐龙的亲密接触,感受河源恐龙文化。河源恐龙博物馆藏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恐龙蛋,河源‘中华恐龙之乡’果然名不虚传。”数量众多的恐龙蛋化石令采风团成员大开眼界。
▲在河源恐龙文博园,与会嘉宾与亿万年前的恐龙进行了亲切友好的“对话”。
此外,采访团还沉浸式“打卡”龙川县,不仅来到素有“岭南第一古镇”之称的佗城,探访了秦时的越王井、明清时代的学宫和考棚等120多处文物古迹,深入了解了南越王赵佗的一生以及岭南汉越民族融合的历史。
▲在有“岭南第一古镇”之称的佗城,明清时代的考棚成为游客“打卡”的热点。
▲嘉宾们在考棚里听河源市诗词协会会长陈伟荣创作吟唱《河源采风致海内外诸君》。
▲一位游客在考棚里模仿“考生”动作。
“户外+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河源探索“户外+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正成为激活乡村潜能、重塑乡村价值的关键引擎。采风团来到位于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春沐源小镇,感受河源乡村旅游的魅力。一走进小镇,只见青山绿水环绕,生态风光旖旎。小镇内打造的休闲垂钓、溯溪探险、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为采风团带来了别样的休闲体验和自然野趣。
▲嘉宾们在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春沐源小镇感受乡村旅游的魅力。
▲春沐源小镇里准备去玩水的小游客。
▲春沐源小镇里两位小朋友在感受玩水乐趣。
▲陂角村杨家小院前的小溪成为游客玩水的乐园。
春沐源小镇是源城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源城区以大湾区农文旅休闲体验首选地为定位,致力打造全长22.4公里的“万绿蔬果梦想农场”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范围包含陂角村、上村村等8个行政村,进一步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东江客家传统染布技艺,是根植于河源地区的文化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采风团在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亲身体验到了“蓝染”非遗技艺,只见成员们拿起一块白布,随意拧成一团,再由皮筋绑住,随后放入天然染料中,静置3分钟后拿出,随着和空气接触的时间拉长,布团也从绿色逐渐变成蓝色。蓝染成品曾是客家日常服饰与家居织物的主角,完美契合了客家人朴素实用的审美传统,更成为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
▲东江客家传统染布技艺,是根植于河源地区的文化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
▲嘉宾们在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亲身体验“蓝染”非遗技艺。
带着从南园古村收获到的欣喜,采风团马不停蹄赶去“打卡”糖巢创客社区。该社区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和仙塘村的交界区域,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融合,远处是连绵的客家山峦,近处是修葺一新的传统民居,现代感的玻璃工作室与客家的夯土老墙相映成趣,既有乡村的质朴,又透出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
▲糖巢创客社区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融合,既有乡村的质朴,又透出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
据了解,糖巢创客社区启动以来,先后举办“乡村创客研习营”“乡村创客沙龙”等活动,累计培养近200名青年创客、辅导173个项目,引导创客抱团发展,成立“美食联盟”“音乐联盟”“民宿联盟”“摄影联盟”“直播联盟”“非遗联盟”等东江农创客六大联盟。
在河源土特产馆的参观,让大家对“河源手信”有了更深了解。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优质农产品占据了河源手信的“半壁江山”,包括米、油、茶、水果、饮料、蔬菜等各个品类,是游客们挑选礼品的首选,也是河源呈上的真诚与热情。
▲嘉宾们在河源土特产馆参观,对“河源手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河源在山青水绿、今古对话等方面做到了绝妙连接,无论是泛舟万绿湖,或是浸泡温泉,还是探秘河源恐龙之谜,每一处景点都浸润着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为游客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惊喜。
文:河源乡情报
图:明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