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夫妻爆改废旧厂房成1200平方米环保牛仔研发中心丨我们
栏目:影像 来源:中山+ 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发布:2024-08-15

经过三年的投入与心血,
他们将两间层高12米的老厂房
改造成牛仔布环保智造研发中心



岐江河畔的青溪路,中山石岐老城最美的林荫道之一,也见证了中山工业史的一段光辉岁月。这里,一度云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所工厂。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工业隐身而退,新事物接踵而来。原来的中山电机厂,转身成为中山岐创数字文化产业园。

中山岐创数字文化产业园一景。   记者 廖薇 摄。

“它就是我们的梦想空间!”三年前的一天,来自土耳其的牛仔研发及洗水工艺设计师Ercin Gorur与他的中山太太陈清珊(Cherry Chan),偶然经过此地,对老厂房一见钟情,次日便决定将工作室转移至此。

陈清珊展示第一次见到老厂房时拍下的情景。 记者 廖薇 摄

经过改造,两间层高12米的废旧厂房如今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成为一处不同寻常的牛仔布环保智造研发中心,它由两部分组成——主打环保智造技术应用的“厨房”与分享多元文化艺术的“车库”。

主打环保智造技术应用的“厨房”。     记者 廖薇  摄

在这里,Ercin Gorur与太太Cherry共同创办了中山斯飞比尔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斯飞比尔是“SIFIRbir”的音译,源自土耳其语,有着“从零到一”的深意,一如他们的梦想——打造“零碳”智造环保车间,立足中山,面向全球。

作为文化共享空间的“车库”。     记者 廖薇 摄


带着“环保智造”的使命而来

“丹宁是独立的象征,有一点摇滚的味道。”
出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Ercin对此情有独钟。所谓丹宁,即牛仔布,是一种靛蓝染色的粗斜纹棉布,早在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它已被应用于制作船帆。十九世纪的美国,这种耐磨的布料被制成牛仔裤,率先在淘金工人中流行。时光荏苒,如今的牛仔服,已成为一个经典的时尚符号。

Ercin设计的丹宁布装饰画。

土耳其是牛仔面料及服装的生产大国之一,“80后”的Ercin在这个行业已沉浸了逾24年。他曾经是世界知名染料巨头Dystar旗下一间公司的牛仔洗水研发及技术应用总监,“蓝天白云”、毛巾炒漂、3D压皱、袜套洗等方案都是他的得意之作。早在十五年前,他便开始钻研环保牛仔的洗水工艺。

沉思中的Ercin。           记者 廖薇 摄

一天,Ercin在伊斯坦布尔的工作室遇见了来自中国的面料代理商,陈清珊(Cherry Chan)。
“我正在寻找优质的牛仔面料,而他的设计很有艺术感。” Cherry回忆。
“她就是那种‘牛仔女孩’。”Ercin笑道。 
两个志同道合的灵魂最终成为了一家人。

Ercin和Cherry 养育了三个孩子。

2015年11月15日,中国与土耳其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而早在2014年,Ercin便决定跟随Cherry来中国发展。

之所以选择中山,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妻子的故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地的牛仔服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都举足轻重。

“我们希望建立牛仔服环保智造的‘中山标准’,以数字化、可持续性、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参与中山的高质量发展。” Ercin带着使命感而来,“在这里,我们可以与许多品牌合作,开展培训。”

埋头工作的Ercin。     记者  廖薇 摄

落户“岐创”之前,Ercin已在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开设工作室,传授镭射技术及洗水工艺,培养专业人才,以推动传统洗水产业的转型升级。今年八月,Ercin计划联合合作伙伴——西班牙环保洗水设备供应商的中方代表、中山本地针织厂的经营者以及来自深圳的建筑设计师,呈现一座环保洗水智造工厂的3D效果视像,以此推动零碳智造环保车间在中山的落地。

 

“厨房”+“车库”,传递环保理念

每个经过“SIFIRbir”的人,都会忍不住停驻,对它多看几眼。

Ercin与Cherry都喜欢旧厂房与周围的环境氛围,从而尽可能地保留住工业遗产的原有神韵。门口的绿植肆意生长,带来勃勃生机。

整个工作空间简约、大气,质朴而不失前卫。看似不加修饰的空间,其实花费了大量的工夫在于清洁、修复与补漏。Ercin纯粹天真而富有理想,常有天马行空的巧思。而各种关系的平衡,繁杂琐碎的处理,则全由太太Cherry去应对。空间改造饱含了一家人的心血,历经三年才逐渐形成现在的模样。

Ercin的父母也来到这里帮忙。记者 孙俊军  摄
通透、开放的厂区设计。 记者 孙俊军  摄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非主流工厂,落地的玻璃大门,让外人对其内部一览无遗,也使室内采光格外通透。“我们仍在丰富空间的内容,你过段时间再来,肯定会有新的变化。”Ercin笑道,“我那77岁的老父亲是个木匠,每天早上六点,他都会跟我来这里做木工。” 他们新增了不少家具,大多取材于周围拾获的二手物品或废弃木材与石头。

Ercin的老父亲亲自动手做家具。 记者 孙俊军 摄

两间厂房各司其职,一座用于高科技生产设备的运行与展示,Ercin将其取名为“厨房”,但我们感觉它更像是一间洗衣房。这里没有刺鼻的化工味,没有嘈杂的机器声,工作人员屈指可数,但闻摇滚乐在空气中低吼,一排排银灰色外壳的洗水机,散发着冷峻的光芒。

镭射(激光)机按电脑设计图案在干布料上做出相应效果。记者 廖薇 摄

Cherry为我们讲解了其中的环保科技,但见他们先是给衣物加入洗衣粉和柔顺剂,结合纳米洗水机洗涤,取出后脱水,再放入臭氧机内进行湿臭氧化脱色。而一旁的镭射(激光)机,则早在服装湿水之前,便可按照电脑设计的图案,创造出猫须、手擦、磨烂、扎花、破洞、磨边等手工效果。“如果需要做旧,你可以加咖啡渣洗。” Cherry指着挂在墙上的一条牛仔裤说道,“以非化工的洗涤方式,创造出原来的化工洗水效果,是我们的技术突破。”

非化工的洗涤方式不仅环保,也使牛仔布料对人体更友好。记者 孙俊军 摄

由于采用了非化工的家用式洗涤和高效的废水处理系统,整个洗水过程几乎不产生有害物质。环保智造的节水率可达95%。加上全由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操作,也减少了人工干预和误差,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隔壁的“车库”则用于环保牛仔服成品的展示及商务、文化交流。小小的舞台上摆放着几把吉他。

“车库”里有个小舞台。 记者 孙俊军 摄

“没事的时候,我便邀朋友来这里玩音乐。”Ercin很喜欢中山的生活节奏,悠然松弛的感觉,让他得以更专注于事业和家庭,同时兼顾自己的文艺兴趣。

九年来,他在中山认识了许多艺术家朋友,他们中有摄影师、建筑师、也有音乐人、舞蹈家。语言不通,不妨碍他们成为好友。“车库”也成为他们分享文艺兴趣的“基地”。“我相信,艺术能触动人们的心灵,甚至可以改变世界。”

今年7月28日,一群街舞爱好者在“车库”举办比赛。 记者 孙俊军 摄

在Ercin和Cherry看来,环保智造,不仅仅是技术革新的结果,它首先源自于理念的转变:“商业是一种向善的力量,人与自然,理应排在利益之前。 ” Cherry说,要挑战传统并不容易,但我们没有退路。她相信,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不管路有多难,前景终将美好。

♦♦♦

The Eco-friendly Experiment
of “Denim Couple”

Ercin Gorur is a denim designer from Istanbul, Türkiye. Nine years ago, he moved to Zhongshan, China, his wife Cherry Chan's hometown. The couple are dedicated to eco-friendly production of denim cloth. They founded SIFIRbir Innovation DC (China) in the Qichuang Digital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of Zhongshan. They also are restoring their old factory buildings and make furniture from the wood and stones discarded in the garbage. They apply eco-friendly technologies such as laser technology, nano-bubble technology and wet ozone process in denim-production. They refer to the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ace as a "kitchen". Next to it, it is a sharing room called the "garage", where they use art to touch people's hearts and souls.

Ercin Gorur said he loves the pace of life in the city, and also hopes to contribut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Zhongshan's economy. “Zhongshan is really big factory part of denim in China. We can train and cooperate with so many brands here. We can create Zhongshan Standards for much more digital,sustainable and eco-friendly productions.”

SIFIRbir Innovation DC (China)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编导/图片:记者 孙俊军 廖薇
采写:记者 廖薇 詹琪琳
翻译:记者 廖薇
视频摄制:记者 孙俊军 
拍摄助理: 实习生 汪羽涵 莫唯
封面设计:陈思理
英文审校:Donald


编辑   廖薇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893人浏览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