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使用植物染的国家之一
每一种颜色背后, 都藏着一个故事
中山女孩罗柳絮热衷挖掘植物染的无限可能
爱上老手艺(1)
[↑↑↑点击视频]
染料最初取自自然。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采集花果的过程中发现了植物染的秘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从植物的根、茎、皮、叶中提取汁液,获取自己心仪的色彩。
年轻的中山女孩罗柳絮,通过温和的可持续性设计,让古老的植物染焕发新的生机。她犹如一名纺织园丁,通过植物染、刺绣、串珠、针织与纤维拟物,将植物带给她的美好体验,幻化为指尖下密密缝纫的温柔表达。

植物染:只有意外,没有坏结果
中国是最早使用植物染色工艺(简称植物染)的国家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专职掌管纺织品染色的官员——“染人”。在中国最重要的中医古籍《本草纲目》中,有六个部分涉及染色,涵盖染食、染体、染物和染织,可谓“药染同源”。

跨越数千年的时空,植物染的魅力不曾褪色,并因其慢手工、纯天然、零污染的特质,在环保主义浪潮的推波助澜下,成为服装时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话题。
2023年5月2日,在广东中山市的甜桃美术馆内,十多个亲子家庭成员在艺术家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这门既古老又时尚的中国传统染织法。

是在煲凉茶?还是在熬靓汤?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在活动现场。锅中正翻滚着红色的液体,那是以苏木枝干碎屑熬煮出来的染汁。苏木在广东很是常见。有关它的最早文献记载,可见晋代的《南方草木状》。其实,它原来的故乡,在东印度至马来半岛之间,是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南方,再被输往中原。

苏木作为染料原液染出来是橘粉色,加入明矾媒染会呈红色调,经铁媒染则呈灰紫色调,且很容易受面料差异、染色技法,乃至日晒风吹、雨霉干湿的影响。结合植物染中常用的扎染技法,用绳、线、纱、玻璃球等工具,分别对真丝、棉布的织品进行扎、缝、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在清水中将织物彻底浸泡,再投入染桶中,静候十分钟,甚至隔一晚上,待充分浸染后,再用清水多次漂洗干净,在阴凉处晾干后,再拆解开扎染工具,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画面就出现在织物上。或如水晕、泪珠,或为条纹、方格。

“我特别喜欢植物染的不确定性,它不会有真正的坏结果,如果你感觉这次效果不理想,可以复染。每一次创作,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工作坊的主讲人、艺术家罗柳絮介绍。

每一种颜色都可深挖出无穷尽的故事
眼前的中山女孩罗柳絮,一身“森系”打扮,硕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其植物染织作品曾参展于美国的曼哈顿、布鲁克林以及意大利、法国等地。此次零基础植物染工作坊是配合《绮梦交织:服装服饰设计联展》开展的活动。工作台的周围,恰好展示着她的服饰作品。柳絮将植物染、刺绣、串珠、针织与纤维拟物,在织物上铺陈丰富的肌理,参观者仿佛徜徉于亦真亦幻的“小花园”,正如其导师、流行色预测专家Li Edelkoort所称,“她像一位纺织园丁”。

“自然是我一生的创作母体,我尤其喜欢用纺织品来模拟自然景观。但因为是纺织品,它与自然的花草又有所不同。”罗柳絮算是“新中山人”,从小跟父母从湖南来中山生活、学习。虽在城市里长大,小时候在老家益阳大山里撒野的无忧无虑仍给柳絮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被植物环绕的治愈感。正如其名,罗柳絮似乎命中注定会与植物、纺织结缘。但与制作服装相比,她更喜欢研究面料的肌理,“可以说,我是以纺织品来画画。”

除了服饰,柳絮的创作还有装饰画及大型装置艺术品,如帐篷式的《流浪的家》,甚至和同学合作,将琼脂用洋葱皮染色,用3D打印技术制条,晒干后编织出可以吃的毯子。它们都有一脉相承的色彩风格和自然主题,清新淡雅、细腻精致。原来,柳絮自制有个人色彩体系的植物染色卡本,厚厚的一叠,都是她通过不同材料在多种状态下染色的实验所得。

“好看的色彩是跨越时空的。” 每一种颜色的背后,都是一段回忆,来自曾经给她带来美好感觉的自然意象,比如阳光下的三色堇与风铃草、新鲜蔬果的甜美与芬芳……而当她遇见古人笔下的中国传统色的相关诠释时,虽是首次相会,却如多年老友,那种心意相通的感觉让她颇感奇妙。


“同一种材料,深挖起来,也会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在柳絮硕士期间的设计作品《氤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植物染在一种材料中呈现的千变万化。那是一套唐代平面剪裁结构的服饰,色彩柔和清新,一件马甲上面缀满立体的渐变色花瓣。十几种颜色,皆出自一种染料——透明的洋葱皮,它本来属于厨余,但被植物染废物利用,并因加入不同的媒染剂而变换色相。她将染色后的布料裁成碎片,拼出一片花海。她还为这套服饰的呈现录制了一个小视频:花园中的柳絮,将这套服饰由里到外层层叠穿,“犹如剥洋葱的一个反向过程。”

这套洋葱染服饰,是她在美国布鲁克林的一个植物染工作坊实习时完成的。其他三位同学,分别来自日本、印度与美国。和中国一样,它们都是当今世界洋葱销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实习导师建议他们结合各自文化背景,围绕洋葱开展主题创作。调研中,她发现原来洋葱与她生活的岭南也是缘分非浅。地理大发现时代,洋葱由欧洲向世界传播,16世纪传入北美,17世纪进入日本,“洋葱”一词源自18世纪的《岭南杂记》,此书记载,洋葱传入中国,首站即是香山澳门。

植物染:人人皆可玩
事实上,柳絮是在美国求学后,才真正开始涉足植物染。在北京服装学院读书期间,她曾实地参观过广东的薯莨染——国家级“非遗”香云纱染整技艺。“整个过程繁复严谨,给我的感觉是它非常传统,具有厚重的历史,是门独特的技艺,你必须心里有杆秤,才能达到它的精确要求。” 这让她心生敬畏,感觉植物染门槛很高。
可在美国读研时,她发现植物染竟是当地的新兴艺术,且人人皆可操作。“国外的染坊也是主要采取煮染,但个体风格差异很大,很多技法是艺术家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他们的做法比较随心所欲,更喜欢追求一些特别酷的效果。”

抛开传统的束缚,柳絮也开始放胆尝试。但或许是骨子里藏着中国文化的DNA,她染出来的色彩在洋导师眼中,仍具有中国气质,“虽然没有刻意追求中国传统技法,我还是更倾向于纯净均匀的染色效果,暗合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植物染之美。”

求学期间,一次日本游学给予她很大的震撼。那是在日本草木染大师吉冈幸雄的工作室参观,吉冈家世代致力于以日本古传的染色技法复原古代色彩,超过三百多种。他们还创办了出版社,将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汇集成书,扩大传播。“其实,中国的《雪宦绣谱》一书就记载了745种颜色,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能将它们全部复原。”

柳絮希望,借“零基础植物染工作坊”的活动推广,让更多非专业人士感受到植物染过程的愉悦,让古老的工艺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非遗’并非高深莫测,人人都可以玩, 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创造美和体验美,有了群众基础,‘非遗’才能实现传承。”

※※ 爱上老手艺 ※※
2023年6月10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手艺该如何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延续其千年传奇?"爱上老手艺"专题,让我们看到中山青年们的坚守与创意, 在这里,手艺不老,尚青春。
【专题策划】廖薇 明剑
【图片拍摄】记者 明剑 黄艺杰
【视频摄制】记者 黄艺杰
【编导/采写】记者 廖薇
【平面设计】记者 陈思理
编辑 廖薇 二审 谢琼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