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柳州某机电公司负责人陈先生驱车数百公里,将两面红底金字的锦旗送到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火炬高新区法庭调解员蔡少琼和执行法官彭恩诺手中。“14天就拿到了救命钱,再晚一步厂子就撑不住了!”陈先生激动地说。这短短两周的“生死时速”,不仅挽救了一家企业和上百名工人的生计,更彰显了司法机制创新释放的高效与温度。
货款拖欠致危机 企业陷入生死局
这场危机源于一起持续多年的买卖纠纷。柳州机电公司长期向中山某建材公司供货,后因建材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巨额货款。经法院调解,双方曾达成协议:建材公司分期支付货款及违约金共计470余万元,公司实际控制人章某还签署了个人担保承诺。
然而调解书生效后,建材公司却分文未付,彻底打破了机电公司的资金链。“工资发不出,订单完不成,工厂眼看就要停工。”陈先生心急如焚,上百名工人的生计成了压在他心头的巨石。
2025年7月1日,走投无路的机电公司向火炬高新区法庭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建材公司支付本息合计476万余元。同时,该公司另行提起诉讼,将担保人章某列为被告,请求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申请财产保全。
法院迅速采取措施,冻结了建材公司银行账户及章某个人资产。但此举也让建材公司陷入困境,“账户被封,公司无法运转,这样耗下去谁都活不了。”双方陷入僵持,谁也无法打破困局。
机制创新破壁垒 调执联动寻生机
转机来自火炬高新区法庭推行的“调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该机制打破法院内部调解、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壁垒,实现信息互通、流程协同与资源整合。
调解员蔡少琼在接手机电公司起诉章某的新案时,敏锐发现该案与正在执行的案件源于同一笔债务。“两个案子其实是一根藤上的瓜,不如联手调解,打通执行和诉讼环节一并解决。”她当即联系执行法官彭恩诺,这一提议得到对方积极响应。
彭恩诺法官深知,按常规流程执行可能耗时数月,诉讼亦将陷入拉锯,双方都将承受巨大成本。他主动出击,多次与双方沟通,摸清诉求寻找破局点。
当庭调解达共识 十四天闪电执行
调解现场,机电公司代表急切表示:“工人天天等着发工资,能尽快解决就尽快解决,打官司实属无奈!”建材公司一方也愁容满面:“账户封了,拿什么还钱?这样打下去谁也活不了。”
彭恩诺法官冷静分析局势:“企业失信,负责人可能被限高、列入黑名单;而你们工人等着发薪,工厂等着运转——拖下去没有赢家。”他提出务实方案:执行案中达成和解,机电公司适当让步放弃部分利息,优先确保本金到账;章某作为担保人积极推动付款;和解达成后机电公司立即撤诉,恢复生产。“法院内部流程已打通,只要同意和解,我们会最快协助完成支付。”彭恩诺说。
在法官和调解员引导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机电公司同意以476万元了结全部债务,章某承诺立即筹款履行。
协议签署次日,彭恩诺团队迅速行动,从冻结账户中扣划全部案款,7月3日案款到达法院账户,机电公司同日提交撤诉申请。财务、执行、审批等环节无缝衔接、加班推进,7月15日,距执行立案仅14天,全部款项支付到位;7月23日,法院裁定准予撤回对章某的起诉。
司法温度暖人心 机制创新结硕果
短短14天,机电公司得以存续,工人保住岗位,担保人也避免了更深的信用危机。与此同时,彭恩诺法官发现该建材公司尚有其他执行案件,部分债权人申请对其进行执转破处理。经评估认定该公司仍有经营可能后,他积极协调,最终促使所有债权人同意协商处理,避免了企业破产。
两面锦旗不仅是对蔡少琼和彭恩诺个人的感谢,更是对火炬开发区法庭“调立审执一体化”机制的肯定。这一创新实践让调解贯穿始终,审判与执行无缝衔接,让企业在危难之际感受到司法的速度与温度,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将矛盾化解在前端,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编辑 付陈陈 二审 黄凡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