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见世界丨美国中山乡亲刘健韶回乡建“儿时乐园”
栏目:法观中山 来源:中山+ 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发布:2025-01-23

韶光映故园 
美国中山乡亲刘健韶回乡建“儿时乐园”


2024年12月底,当美籍华人刘健韶回到家乡——中山南区寮后村,由她和弟弟妹妹捐资兴建的“四小园”项目已投入使用,成为街坊们休闲纳凉的新去处。望着园中参天的榕树,缕缕气根,随风摇曳,宛如母亲的手,轻抚着孩子,她不由回想起多年前那个知了声声的夏天,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树下玩耍的欢乐时光。

 

 

大榕树下,昔日书声琅琅

天后宫前,一棵高达40多米的古榕树已在此守护了四百多年。它身姿雄伟,树冠直径约百米,覆盖面积约2.4亩,是中山现存最大的榕树,也是被纳入“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的中山首株古树。如今,这里已成为新的村口。每次与它相见,刘健韶心中都会萌生一股亲切的暖意。

寮后村牌坊。 记者 刘万杰 摄

寮后是她的出生地,她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九年。

“那时候村子很热闹,学校里有很多小朋友。逢年过节,我们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小舞台上经常有表演。我们上学的日子很开心。” 在她记忆中的那个小小的“我“,每天早上,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地跑上大阶梯再入教室。课间时分,同学们会在大榕树下三三两两地休息、玩耍、聊天。课堂之上,声音柔美的老师会带着他们一起背课文,书声琅琅,韵味悠扬。

刘健韶重回寮后学校旧址。记者 刘万杰 摄 

重回寮后学校旧址,站在空空如也的课室内,刘健韶仍四处张望,渴望找到一些往事的印痕,她的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期待。

很怀念我们的课室,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海外乡亲的一份心意。现在校舍已空置多年,希望将来有新的项目能将它重新利用起来,在文化、教育领域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海外创业,连续十年无休

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三年级还没结束,刘健韶便跟着父母离开中山,移民美国。9岁的她和弟弟妹妹都是懵懂孩童,不懂得何为乡愁。小孩适应能力强,尽管到了美国才开始学ABC,他们并不觉得困难重重,且很快便结交了新朋友。

刘健韶与村里的街坊亲切交谈。  记者  刘万杰  摄

读书、毕业、工作、创业……像所有在海外长大成人的新移民后代一样,他们忙于开创未来,无暇回望从前。刘健韶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律所做移民法律顾问,后自己成立建筑公司。但创业不久,美国地产业便遭遇“凛冬”。整整八个月,她的工人无工可做。为了让所有员工得以养家糊口,她拼命地接项目。“连续十年,我一个人做三份工,没有节假日”。最终,她的公司不仅没有夭折,还越做越大,成为了能承接装修、租赁、买卖等“一条龙“服务的地产公司。她在这个行业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刘健韶目前在美国经营一间地产公司。   记者 刘万杰 摄

父亲的选择重新将他们带回故乡

至于故乡,它一度沉睡在遥远的童年。直到刘健韶的家里一场变故,寮后的轮廓才在她脑海中重新清晰。

当被医生告知“癌症晚期”,她的父亲向妻儿隐瞒了病情,放弃了治疗,一个人先回到寮后。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刘健韶的父亲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落叶归根。 记者 刘万杰 摄

当时,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全家开销仅靠母亲一人支撑。当家人把父亲的情况告诉母亲,她决定马上回中山,但她多余的现金只够支付一个孩子的飞机票。谁陪她去?身为长女的刘健韶将这个名额让给了妹妹。“在父亲最后的两个月里,幸亏有家乡的亲人帮忙照料,让我们渡过难关。”

在母亲与妹妹返回中山将近半年后,21岁的刘健韶才得以首次返乡,重新站在爸爸的面前,只是矮矮的坟墓,将他们阴阳相隔。

由华侨捐资兴建的寮后阅书报馆。记者 刘万杰 摄 

她想起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许多话。他曾经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因此很注重子女的教育,“他经常教导我们要珍惜机会,好好读书。他很有智慧,往往用简单的表达就能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受其影响,刘健韶在高中时代也曾梦想成为一名老师。

刘健韶回到寮后学校旧址,回想童年往事。记者 刘万杰 摄 

然而,她的父亲到美国之后并没有继续执教,而是转行在唐人街做厨师。他每个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往往下班后,孩子们都睡着了。唯有他周一休息时,他们才有机会品尝爸爸的手艺。“他会去唐人街买很多菜,给我们做好吃的,我最喜欢他的蒸鱼。”

刘健韶说,“其实,爸爸为了供我们读书,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遗憾的是,我读完大学后却没机会报答他了。”

支持乡村振兴,荒地变身公园

父亲的临终决定,让刘健韶他们感受到故乡在他心中的份量。他们与家乡一度疏远的关系,也重新紧密起来。

父亲就安葬在寮后村的后山上。每次归来,孩子们都会去那里走走,并顺道回村探访,与亲人叙旧。

刘健韶漫步在村后的树林里。 记者 廖薇 摄

2024年3月,又一次返乡的刘健韶姐弟三人发现,寮后村与金溪村的交界处附近,有一块闲置多年的荒地,因无人打理而杂草丛生,甚至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卫生黑点,让街坊们不得不绕道而行。

“我们是否可以将地面变得平整、改善人居环境?”刘健韶等通过亲戚向寮后经联社提出了捐资支持当地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愿望。这一项目被纳入该村的“四小园”建设。

上图:过去的石子路经过硬质化后变得平整。记者 刘万杰 摄
下图:荒地经过初步改造,成为一处休闲场所。记者 廖薇  摄

经过前期的平整,原本的石子路铺上了水泥。四周也增设了绿化景观,变得干净整洁,俨然一座“口袋公园”。附近村民为此拍手称道。

“寮后真的很美。你看这里很多人家门前都装点着盆景、鲜花。”在改造项目投入使用之后,刘健韶又返回家乡。她站在园子里的大榕树下,环顾四周,为乡村的变化感到欣喜。不远处,生长着一丛丛的荔枝树,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坐在路边闲聊。其中有人认出了长大成人的刘健韶,他们用家乡话相互问候,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转进特色民宿的鲜花小院,初次见面的老板娘热情地招呼她一起饮茶,配上红枣,甜糯入心。

当地民宿的老板娘招呼刘健韶一起饮茶。 记者 廖薇 摄
村居前的鲜花盆栽。 记者 廖薇 摄

“我现在属半退休状态,有了更多的时间回中国,也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家乡做一点事。” 行走在寮后的乡村小径上,刘健韶不时被周边广府民居或岭南碉楼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所打动,在这里,石板街、古城墙、樟树林、塘包山等寮后风景,串联成一条岁月悠悠的时光隧道。住在她记忆中的那个9岁小女孩,又蹦蹦跳跳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寮后村一景。       记者 廖薇 摄

♦♦♦

The Garden of My Hometown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At the end of December 2024, Kathleen Lau, a Chinese American from Zhongshan, returned to her hometown in Liaohou Village, South District, Zhongshan City. At that time, the "Four Small Gardens" project, funded by her and her siblings, was already in use, becoming a new place for neighbors to relax and cool off. Looking at the towering banyan tree in the garden, she couldn't help but recall the summer many years ago, filled with the sound of cicadas, when she and her playmates enjoyed happy times playing under the tree.

Liaohou Village, South District, Zhongshan City.   Photo by Yi Chengle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统筹】廖薇 杨骐玮
【编导】记者 杨骐玮
【采写】记者 廖薇
【图片】记者 刘万杰 廖薇 易承乐
【视频拍摄】刘万杰 易承乐
【视频剪辑】刘万杰
【翻译】甘颖 廖薇 饶梅芳
【封面设计】陈思理
【鸣谢】中山市南区寮后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


编辑   廖薇  二审  谢琼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