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这里将矛盾化解,我们心里舒坦了许多!”前不久,在东区街道东裕社区“综合微治理工作站”内,因渗水等问题产生矛盾的两户居民终于握手言和。矛盾和解背后,是东裕社区党委、驻点律师、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多次协商调解努力的见证,也是东区街道平安社区建设落地见成效的生动实践。
东区街道作为中山中心主城区,商圈林立、楼宇众多、住宅密集、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治理兼具复杂性和特殊性。2024年广东“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也明确,要大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作为全市唯一获得“平安鼎”省级荣誉的镇街,东区街道紧密结合“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要求,大力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平安家园,谱写“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
强化统筹,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作为中心城区,东区街道下辖11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经联(济)社,常住人口27.81万人。街道内既有现代化商业体,也有城市化衍生的城中村,人口构成复杂,重点场所密集,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治理面临重大挑战。在这一情况下,东区街道创新工作思路,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从基层网格化治理工作着手,让问题在网格中发生、网格中解决。
“小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东区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区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将网格细分到商业综合体、街区、楼宇、市场等多个“微网格”,并按照“一格一员”规划思路配备网格员。在具体工作落实中,每位网格员均在各自相应的网格责任区中,按照“3+N”模式开展网格巡查,实现“全行成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社区基层治理网格化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格化建设过程中,东区街道创新打造“香山义警”队伍,充分发动社区干部、“两新组织”党员、社区民警、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微禁毒、微自治等工作,践行群防群治的“枫桥经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网格新军”工作。数据显示,截至8月,东区各社区共通过网格员巡查上报网格事件14523宗,办结事件14475宗,办结率达99.67%。
平安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惟有抓好顶层设计,方能全面筑牢基层治理工作基础。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东区街道持续完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架构,制定平安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压实平安建设主体责任;积极打造服务群众坚强阵地,将社区综治工作站与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整合,做实群众接访、矛盾调处、风险研判、法律服务等功能配套;健全乡村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将维稳研判会议制度延伸到社区,完善和鼓励多种形式的基层议事协商机制,推动社区落实维护平安稳定责任、依法协助镇街开展平安建设,及时有效将安全风险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凝聚合力,构建基层治理“一盘棋”
“有了党组织的引领,我们成立业委会、引进新物业、规范服务管理,无论是物业公司还是我们业委会,都从原来的要我做,主动变成我要做,实现‘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良性循环,大家对小区的归属感也会越来越高。”东裕社区业委会主任陈少桢曾在采访中表示,他们既是小区治理的参与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以后会更积极参与其中。
小区事“自己议、自己管”的基层治理格局在东区已成现实。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东区街道11个社区议事厅全覆盖,58个议事协商“四方平台”协同发力,共召开了714场议事会。各成员集中各自优势和资源的同时,积极链接外部资源,撬动资金886万元,办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文体设施修缮等1956件民生实事。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6月26日上午,在东区街道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四方平台”工作推进会上,东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俊峰表示,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议事协商各环节,才能持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比如,桥岗社区创新探索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四方平台”协商共治机制,利用“红心共治议事厅”交流平台,每月定期召开议事会议,实现小区事务件件有回应、有反馈、有落实。又如,起湾社区坚持“党建+微治理”“善治+全联盟”理念,以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集聚各领域服务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抓社会力量参与,也是2024年广东“百千万工程”的重点任务。在这方面,东区街道以长江三溪社区为试点,在全辖区建立11个楼栋长工作室,招募314名热心居民担任楼栋长,为基层治理添“栋”力。以13个无物管小区组成的花苑社区为例,该社区深入挖掘辖区老党员、志愿者资源,通过组建志愿管家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宣传党的政策、协调邻里纠纷、收集群众需求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探索出一种由社区党委牵头、“志愿管家”带头、群众自治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全面覆盖,基层治理“不落一人”
“中山市首个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驻东区街道蜂享驿站,标志着它将正式投入运营。”东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平卫曾在采访中表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基层治理的“关键变量”。东区街道将依托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新业态就业群体常态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用心用情解决其权益保障问题,有效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治理。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异军突起规模庞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平安乡村建设中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服务对象。在全市首个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市司法局东区司法所联合街道党建和组织人事办成立新业态调解工作室,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专门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自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排查走访辖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420人次,化解涉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纠纷25宗,涉及52人,金额达26万元,为新业态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法治宣教活动20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90人次,切实提升了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水平。
成立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新业态调解工作室,只是东区街道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的缩影。为进一步将法治保障“触角”延伸到基层角落,东区街道还积极推动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力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实现基层治理法治保障全覆盖。
在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方面,将更多懂基层、知法律、晓事理、善处事的群众“身边人”遴选为“法律明白人”,全街道完成62名“法律明白人”选育工作,让群众有法律需求时“找得到人”。同时,积极开展“邻家法律顾问”工作试点,与“香山法苑”共建单位盈进、盈科、金桥百信等律师所结对合作,选定远洋、竹苑、花苑和东裕4个社区作为开展“邻家法律顾问”试点单位,深入社区网格开展纠纷调处、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百米”,困难群众援助率保持在100%。
在过去四年,东区街道平安建设考核连续排名全市第一,法治建设考核连续保持优秀;并先后荣获平安广东建设先进集体、中山市平安建设先进集体、中山市十佳政法集体、中山市首批法治建设规范化镇街等称号和荣誉。此外,在11个社区全面创建完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工作的基础上,东区还指导竹苑社区积极做好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一桩桩一件件大小事宜,都表明了东区街道法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