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三年,“草帽书记”吴军委有了600名“农村亲戚”
栏目:教育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黄启艳 发布:2024-11-0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2024年11月8日中山日报03版。

驻村即将期满,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南区街道北溪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吴军委默默地准备了特别的道别仪式——他像平常一样走进村民家,跟他们握手告别。屏姨、权叔、霞姐、李阿姨、明叔、光叔、芬姨、芳姨、影姨……熟悉的乡亲们露出质朴而羞涩的微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和吴军委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吴军委记录下这一个个瞬间。之后,他将视频发布朋友圈,引得朋友们点赞。

曹边村共172户居民,户籍村民约600人,其中60岁以上长者181位,吴军委驻村1126天,这些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数字,如今在他心里变得非常具象。11月4日,吴军委离开曹边村的前一天,记者跟随他来到曹边,看到他和乡亲们告别,深刻感受到了一段“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一段亲人般的深厚情谊。这正是在“百千万工程”的“战场”上,中山党员干部“入镇下村”深入基层群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11月4日,离开曹边村的前一天,吴军委和村民在一起。 记者 余兆宇 摄

从“军委哥哥”到“草帽书记”

当天下午三点,曹边学校榕树头的大榕树下,七八位阿姨像往常一样坐在一起悠闲地聊家常。吴军委经过时,闲聊中止了,“书记书记,快来坐。”娜姨热情地打招呼。邻座90岁的屏姨连忙向左挪出空位,示意吴军委坐到身边。

村民们都知道吴军委要走了,总想多跟他说说话。“我们舍不得你!”娜姨说,旁边几位阿姨附和着,“是啊是啊,要常回来看看,这里也是你的家。”吴军委坐在阿姨中间频频点头,“会的,会的,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村民们知道吴军委要走了,都想多跟他说说话。 记者 余兆宇 摄

坐在屏姨旁边,吴军委想起了初到曹边时,怀着新奇和忐忑:经过大榕树时,也是一群阿姨坐在这里,好奇地看着他,就像看任何一个到曹边的陌生游客。他曾经是中山大小读者心中的“军委哥哥”,从2008年开始参与中山市阅读推广活动,并创立了面向亲子的“童心故事会”,曾被评为中山首届“金牌阅读推广人”。2021年,他被市文广旅局派驻南区街道北溪社区任第一书记。从斯文书生“军委哥哥”到驻村第一书记,吴军委初到时虽不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他心里暗下决心: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村民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群众会告诉你答案。”吴军委说。

曹边村有一片60亩的自留地,村民每天都在土地上劳作。吴军委每天一早到村里,都会走进田间地头,帮村民干活,和他们聊天,听取群众的心声和意见。他学听、学说曹边话,戴着草帽走村串巷,帮村民挑水、劈柴、摘菜、扫地……时间久了,村民意识到这是一个没有架子的“草帽书记”,看他的眼神慢慢变了。

吴军委在菜地和村民一起干活。 受访者供图

2021年12月的一天,吴军委上任不到两个月,对村里还不完全了解。一天,村民给他打电话,说一位阿婆在家门口摔倒了。吴军委立刻赶过去,只见阿婆因大小便失禁浑身脏兮兮地躺在门口,旁边有几位围观的老人家,没有人敢动。吴军委顾不得多想,赶紧把阿婆从地上扶起来,抱着阿婆就往屋里走,发现屋里也是臭味熏天,吴军委和几位村民安顿好阿婆,清理好房间。处理完毕后,他才意识到当天刚穿的一身新衣服又脏又臭。村民们称赞他不怕脏,但他心里明白,作为第一书记,这个时候必须第一时间站出来解决问题。

娜姨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她“偷拍”的照片,照片中吴军委正拿着扫把扫地,“那次我们也是在这里坐着,看到书记在对面扫地,我拍了下来。”吴军委笑笑,“有时候刮风下雨,地上落叶多,扫地的阿姨忙不过来,我有时间就来帮忙,能帮一点是一点。”娜姨还记得,家门口新修了一条路,结果由于路基垫得高于村民家的院子地面,下大雨时,雨水倒灌进了院子和家里。一群人找到吴书记,他积极协调,很快在村民家门口新修了一条下水道。

村民娜姨向记者展示她偷偷拍下吴军委在村里扫街的照片。 记者 余兆宇 摄

吴军委说,驻村三年,每天面对的事情在外人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他认为只要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就都是大事,都要及时解决。

“群众的事无小事,我就是来服务群众的。所以,当你走到群众中去,他们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用一颗真心打动一群人的心

深秋的风吹起屏姨花白的头发,她拉着吴军委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口里念叨着,“书记,舍不得你走啊,可不可以不走啊?”屏姨今年90岁了,子女都在海外,她常年独居。凡是村里独居的老人,都是吴军委平时关注的重点,没事的时候他总要去他们家坐坐,聊聊天,帮忙干点活,屏姨就是其中一个。屏姨精神矍铄,虽然视力模糊,但每次吴军委从大榕树下经过,她总能从吴军委走路的样子认出他,远远地喊着“书记、书记”。

去年的一幕浮现在吴军委眼前。那是去年5月,吴军委去深圳出差几天后刚回到村里,村民告诉他屏姨快不行了,亲属都从国外赶回来了。吴军委立刻赶去屏姨家,想见她最后一面。赶到时,只见屏姨躺在厅堂的床上,满脸浮肿,气息微弱,但意识尚且清晰。屋里的几位女眷在旁边侍奉着,见吴军委进来,他们低声对屏姨说“吴书记来看您了。”屏姨微微睁开眼睛又闭上。吴军委强忍住心中的伤感,握着她的手,用不太标准的粤语对她说“阿婆,你会好起来的,你一直都很厉害,这次一定能挺过来!”

屏姨眼泪从眼角不断地流下来,流过面颊,流到鬓角的头发里,她嘴唇动了动没有发出声音。吴军委眼泪也流了下来,他轻轻拍了拍屏姨的手臂,说:“我明天还来看你。”走出厅堂,吴军委想这应该是和屏姨的最后一面了。没想到,屏姨的生命力顽强而坚韧。第三天,她可以吃点东西了,一周后,她已经能坐在轮椅上了。吴军委每天去看她,握着她的手鼓励她。屏姨现在腿脚灵便,头脑清晰,村民都说她有福,但她逢人就说,“这要多感谢书记啊!”

这三年里,吴军委一次次走到村里老人身边,让他们感受到了关注和关怀。 记者 余兆宇 摄

想起这些,吴军委的眼眶红了起来,和村民们相处的画面在脑海里闪过:静静地看洪叔和他的老伙计们下棋、听老党员雄叔讲曹边故事、在田地里看光叔侍弄蔬菜、到芬姨家里帮忙劈柴……曹边村是知名的侨村,全村不到600位户籍村民,但在海外的乡亲超过了3000人。村里老人居多,由于他们的子女大多在海外,所以很多是独居。这三年里,吴军委一次次走到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了关注和关怀,老人们对吴军委报之以亲人般的信任和亲密。

在吴军委眼里,群众都是可爱的,驻村工作是一颗心打动另一颗心、用一颗心温暖一群人的工作。

像榕树一样深深扎根沃土

下午四点多,柔和的阳光仿佛给村庄加上了一层滤镜,曹边平添了一种静美。路过的乡亲们纷纷过来拉着吴军委闲聊着。这时,坐在旁边守摊的权叔说话了,“很多村民都舍不得吴书记,这个小摊就是吴书记鼓励我开起来的,下次回来我还坐在这里迎接吴书记。”

权叔在这里摆摊两年多了,在此之前,他从美怡乐公司退休后主要卖点自家蔬菜。吴军委告诉他,曹边正在发展,可以卖点小食和饮料,让游客多一些选择。就这样,权叔的小吃摊开起来了,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五六百块钱。“我们曹边越来越好了。”权叔说,这几年,曹边变化很大,特别是一到节假日就会来很多游客,很热闹。

“这么快就三年了啊!”霞姐说话的时候眼里闪着泪光,她一直很感激吴军委。正是他的鼓励,让自己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变成曹边村第一家农家乐的老板,成为曹边村第一个居家创业的村民,实现了女性的自强自立。几年前,曹边的村民多是向游客兜售点土特产。吴军委发现霞姐较为年轻,做事麻利,学习能力强,就鼓励她摆摊卖点小吃。随着曹边的游客增加,吴军委鼓励霞姐扩大规模,在家里创业,利用自建房开餐饮店。在吴军委的积极争取下,“曹边霞姐小吃店”拿到了村里的第一个餐饮类工商营业执照。2022年5月1日,霞姐的店在家里开张了,为此还上过央视二套“生财有道”节目,霞姐成了曹边村民居家创业的榜样。

吴军委和游客在霞姐的餐饮店品尝美食。 受访者供图

这些变化是一点点发生的。刚来曹边时,吴军委发现,曹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但知名度不够高,发展文旅的硬件和软件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三年,他参与了50余项曹边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攻坚项目,包括曹边学校修缮、巷道改造、断头巷道打通、村内道路硬化等,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通过挖掘派驻单位的文旅资源,举办了近百项文化活动,不断强化曹边乡村文旅IP,以本土文化复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如今,北溪社区(曹边)入选首批市级“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社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乡村旅游景区。曹边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也为村民带来了更多增收机会。

吴军委向游客介绍曹边村。 受访者供图

今年10月1日,曹边村热闹非凡,本地的村民和外地的游客聚集在古炮楼搭建的舞台四周欣赏炮楼稻田音乐会,村民们在拥挤的人潮中看到了吴军委,兴奋地跟他打招呼。绚烂的烟花从炮楼腾起,映照着台下挤挤挨挨的观众,也映照出曹边村的轮廓,吴军委心里涌过一股热流:这也是我可爱的曹边啊!

大榕树下,村民们用朴实的话语祝福吴军委,吴军委一直微笑地回应着。榕树在阳光下慢慢拉长了影子,吴军委抬头望向头顶浓密的枝干,再次想到了他无数次走过这里的感悟:

曹边这棵大榕树历经数百年,多次被雷电击中而屹立不倒,反而越发茂盛,这是因为它的根牢牢地扎在泥土里,而自己只有扎根在基层群众的沃土之中,才能收获这么多善意、信任和认可。

吴军委对曹边的这棵大榕树,有着别样的感情。 受访者供图

【评论】
党员干部“入镇下村” 忌做“空心人”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基础,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南区街道北溪社区第一书记吴军委驻村1126天,在即将离开曹边村时,村民和他热情握手、依依不舍作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相处融洽、彼此亲近和信任的党群干群关系。这正是中山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今年是落实省委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中山部署实施万名党员干部“入镇下村”提质行动。党员干部“入镇下村”,要走到群众心中去,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以真心换取真情,切忌做“空心人”,办“虚浮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入镇下村”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吴军委从帮村民担一桶水、劈一块柴、种一棵菜做起,拉近和村民的距离。他走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头巷尾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帮村民办好了一件件小事,鼓励村民摆摊开店增收,因此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百千万工程”是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人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群众意见是事业做得好不好的最好标尺。党员干部“入镇下村”不要做脱离群众、对群众没有感情的“空心人”,不做让群众反感和避而远之的“虚浮事”,而是要走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增强工作本领。只有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到一块,党群干群才能心连心、心贴心,劲往一处使,一起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

自2022年起,中山市实施“双联双助”、万名党员干部“入镇下村”行动,走出了一条以“党建+”项目引入市级资源助力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今年,中山进一步深化万名党员干部“入镇下村”提质行动,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万名党员干部作为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要牢牢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扑下身子、沉到人民群众中间,听民意、解民忧,与镇村干部合力攻坚,进一步加快推动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统筹:程明盛

采写:记者 黄启艳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