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三层级 双培养”“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评价的典型案例
栏目:教育 来源: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卢永辉、赵波、邱祖怀 发布:2023-03-2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提炼出“三层次、双培养” (三层次:分初、中、高级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培养:学校与企业以双主体形式共同培养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评价模式,打造了一支具备“双证双能”专兼结合、双向流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主要做法

采用校企共建、共培、共评、共享的形式,建设了以产教融合工作室为主的“双对接、双转化”的双师队伍培养平台,多措并举,完善了“专兼融合、双向流动”师资队伍运行机制(包括选拔晋升、培养发展、激励保障、评价考核等一系列机制),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而达到提升教师专业实操能力、专业教学水平、项目实战经验和综合专业素养的目的,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多有效的借鉴与经验。

二、突破点

针对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形成固定的培养平台,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也没有形成灵活、柔性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我们主要从五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是制定 “双师型”教师认定方案。

三是制定 “双师型”教师聘用方案。

四是制定 “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标准。

五是提炼“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形成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典型案例。

三、建设过程

(一)任务细化分级及进度安排。

(二)采取措施

1.“双师型”教师培养主体。

作为项目研究的主体,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携手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定培养对象,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并联合行业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聘用、考评标准,形成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典型案例。

2.培养模式及采取措施。

四、取得成效

(一)搭建了中职“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稳定的培养平台。

引企入校,共建校企合作工作室,作为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师生职业成长的平台,通过工作室课堂,将企业环境、项目任务带到学校,师生都可以全天候地随时进入企业环境参与实践。实现学校对接产业结构、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积极吸收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优秀管理人才,担任学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建立选拔机制,选拔不同阶段的优秀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进驻工作室平台,通过开展企业项目教学进行企业技术技能实践锻炼,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

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工作室平台,我们提出了“三层级、双培养”的理念,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了中职“专兼融合、双向流动”师资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借鉴的中职“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图1:“三层级、双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

(二)校企双方共育共评,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向流动的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形成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或手段。

基于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需要,提出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技术人才进驻工作室平台担任兼职教师,学校选拔各阶段优秀教师进驻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等工作,实现校企“双向互驻”和“双向流动”,形成共建共育的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评标准,共同参与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打造了一支具有双证、双能,可以双向流动的中职“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根据不同阶段的个人成长规律及职业教育规律,校企双方围绕师德、师识、师能、师绩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采取传帮带、团队合作、各类培训、名师引领、工作室培养等途径培养不同阶段(初级、中级、高级)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企业业绩制定培养方案,采取传帮带、团队合作、各类培训、名师引领、工作室培养、企业实践等途径培养专业教师。双向(教育教学方向、技术技能方向)培养之后,校企双方制定统一的“双师型”评价标准,对校企专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达成培养目标的为“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包括初、中、高三个层级)。

▲图2 “三层级、双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及手段

截至2021年,我们共培养了校内专业“双师型”教师39人,其中初级15人、中期17人、高级7人;培养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31人,其中初级14人、中级12人、高级5人,建立名师工作室10个,打造了一支拥有全国十佳制版师1人、广东省职教名家1人、广东省名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十佳服装设计师4人、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66人、企业技能大师15人在内的具有双证双能、专兼结合、双向流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的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动校内各专业共打造教育教学创新团队5个,在校内建立了广东省职教名家工作室、广东省名师工作室、袁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校内外名师12人,引进行业、企业名师21人。

(三)助力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统一的认定、聘用、考核标准的问题,构建“专兼融合、双向流动”师资队伍培养运行机制。

“三层次、双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学校自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遇见的问题,也为解决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经验,可推广实施的“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标准,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理实结合,让“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双师”。

▲图3 “三层级、双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四) 建设成果在省内国内辐射性强,引领全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

2016年,广东省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工作交流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教育局以及中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近130人听取了我校关于成果推广应用的经验介绍,成果被誉为广东中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升级版。全国20多个省区市100多所职业院校的领导和老师先后来我校参观学习,项目负责人也先后受邀在省内外作专题报告,《中国教师报》等新闻媒体也作了专版报道。同时,项目组成员还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相关成果论文11篇分别刊登在公开出版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海职业教育》《广东教育·职教》等刊物上。

(五)成果的社会贡献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明显。

成果应用推进了学校专业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项目研究至今,近五年学校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共303项,专业教师担任行业、企业、协会职位119人,培养校内外名师12人,引进行业、企业名师21人,建成张肇达粤港澳大湾区时尚设计中心、中山市休闲服装研发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电商直播人才培养基地等技术性服务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性服务并输送企业急需的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技术技能人才。校内“双师型”教师主动为青年社区学院服务,面向当地500多名待业、转岗等青年朋友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编辑 谭燮敏  二审 刘嘉濠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