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 黄伟祥:不问苦乐,不问得失,尽己所能去奋斗
栏目:教育 来源: 发布:2022-08-16

| 工作室简介 |

广东省(中山市)黄伟祥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以“融创思维与技术”为研究方向,以“立足小数,深耕信息,创新应用,融合发展”为定位,以理论学习为导向,以学科实践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努力成为名师成长的“加油站”、教改实验的“孵化器”、教育研究的“信息源”、对外辐射的“资源库”为工作室愿景。

工作室以“三三四”培养体系 、“一核六维”研修模式推动研究工作,先后4个课题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个课题荣获广东省创新教育成果奖一等奖,4个课题荣获广东省创新教育成果奖二等奖,5个课题荣获中山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工作室出版的学术专著《为主题创作而教》《融创之路:重构教学新范式》《看见·思维》,被国家图书馆收为藏书;编写了中山版《信息技术》教材8册,全国《创客教育》系列教育丛书9册,全国《人工智能》(小学版)6册。工作室成员参加全国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3人,广东省一等奖25人,中山市一等奖42人。


▲黄伟祥

| 育人故事 | 

“什么时刻最值得你用一辈子铭记,是拿省特级、省名师、全国教学比赛问鼎?还是四夺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我可以很肯定告诉你,这都不是,而是阳江双捷支教的三年,这是我深藏于心的印记,因为这是难忘的人生经历。”在回忆25年教育生涯时,黄伟祥这样说道。

为了做一名山区教育的摆渡人,当时的黄伟祥离开了年幼的儿子、年迈的父母,去到一个没有自来水、没有噪音、没有拥挤,没有浮华,更没有五彩缤纷的灯光。他要面对的,是破烂不堪的教室、坑坑洼洼的土质操场的学校支教。在这个恍如隔世的地方,一年又一年,一干就三年,阳江双捷成为了他第二故乡。

支教,是一个舞台,是一种人生的历炼;

支教,是一种真爱,是一份执着的挚爱;

支教,是一种契机,是一个实现自我的机会;

支教,是一首歌曲,是一首唱不完的乐章;

支教,是一段生活,是一种清苦的学习。

这是黄伟祥去到支教地方的第一天晚上,面对漆黑的夜空笼罩着校园上空,怀着对家人的思念、对改变现状的担忧写下来的一段小诗。

面对办学条件窘迫、教学观念陈旧、家长读书无用论等问题的冲击,支教对他来是一种历炼。三年的支教工作,不长也不短,做好调研,做好规划尤为重要。黄伟祥通过家长、学生、教师的问卷结果,写了30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并精细化定制三年的工作推进计划。


▲黄伟祥和学生们在一起。

为了改变教学现状,就要把课程开足开齐,教研活动常态化成为首任。

黄伟祥回忆说:“有一天,学生看到我在教室拿出笔记本电脑进行工作时,五年级的孩子带着好奇的心,悄悄地走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我淡淡地说是电脑哟,难道你们没有见过吗?”

“没!”孩子们回答道。

其中,有学生提出希望让大家摸一下电脑,也有学生提出,希望玩一会电脑。在一声声诉求中, 一个个渴望的眼神中,黄伟祥看到了孩子们对学习电脑的热切渴望。这样的一个情景,让他更加坚定扶贫先扶智,让山娃得到全人教育。

开设信息技术课摆在黄伟祥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没有电脑室,如何实现这个想法呢?他只好向社会求助。消息一出,很快就得到社会慈善机构的回应。一周后,慈善机构向他支教的学校送去了整整20套新电脑。虽然电脑室条件简陋,但信息技术课也终于开设,也迈出区域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一大步。

有了对外链接的设备,黄伟祥又组建起学校网站,发布支教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其中,他当时支教所在的整个村子84年来没有自来水、学校教学楼危房、教室课桌30年没换新等新闻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一些省、市主流媒体的报道。

在黄伟祥的牵动下,社会力量出资了近100万进行打造深水井、危房改造、教学条件更新等。当三年支教过去时,当地村民和师生说:“黄老师,你来到我们这个地方三年,让你受苦啦!你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改变了学习生活的现状,真是功德无量呀!”

支教的生活就像一杯清茶,没有华丽的色泽和醇厚的味道,淡淡的清香却让人回味无穷。虽然当地没有先进设备,但有充满激情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虽然地方简陋,但让黄伟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不问苦乐,不问得失,尽你的力量去奋斗。”这就是黄伟祥三年支教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编辑:唐益 
◆二审:张鹏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