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栏目:教育 来源: 发布:2022-01-04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导语: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传统诗词中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所有人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中山日报社携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与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录制“留取丹心照汗青——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系列微课,本期邀请到中山市东凤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郭祥艳老师,讲评范成大的《州桥》一诗中的家国情怀。“中山+”APP教育频道特别开设专题,对系列微课进行集中展示传播,供全市学生学习,让青少年在经典赏析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出镜老师:郭祥艳东凤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十一年,小学二级教师,期间曾获得省级“新蕾杯”优秀教育期刊教师组三等奖、指导学生创作作品荣获二等奖,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二等奖。参加“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活动,被评为“优秀坊员”。

家国情怀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从《诗经》的时代开始流淌,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长河中渐成湍流,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也滋润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至今仍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今天学些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州桥》一诗。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州桥是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内横跨在汴河之上的天汉桥。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朝,一路上写了七十二首绝句,这一首是他到了汴京之后写的。这时汴京已经被金人占领四十四年了。

诗歌的首句看似平平地叙说州桥的位置和视野,但是“州桥”和“天街”这两个特定名称在作者和当时读者心中都有着不言而喻的沉甸甸的分量。这是故国的象征,是最容易触发中原人民沦落之感的两个名字。第二句写州桥附近的百姓们日夜盼望大宋君主尽快归来。“年年”二字下笔沉痛,一方面对爱国百姓历久不衰的殷切盼望深表同情和敬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年复一年地辜负了人民愿望的深深遗憾。三四两句所描写的场面尤其动人。故都人民见到朝廷派来的使者,多年来压抑的情感都化为了满眶的眼泪,心中的千辛万苦多想一吐为快啊!但此时此地,哪里容得了他们尽情宣泄、痛快诉说呢?于是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什么时候才真有王师的到来啊?“真有”二字也是笔力千钧。它暗含着中原父老盼望了无数回也失望了无数回,但他们仍然坚信王师会来。

这首诗最动人之处是深沉强烈的爱国之情。中原父老是爱国的,他们年年盼望王师北伐;作者是爱国的,他对这些父老们充满同情和敬意。诗歌前两句还极力想把情感控制在平静的叙说中,但到了三四句,这种控制显然失效,喷涌而出的情绪冲上了一个表达高峰。就在这个情绪高峰,诗歌却戛然而止,将不尽的余韵和沉思留给了读者,使任何人读后都难以平静。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策划统筹/黄汉英 林晓洁 汤翠檀 
◆视频摄制: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 
◆编辑: 黄汉英
◆二审:张鹏
◆三审: 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