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评论 | 在“没有退路”中杀出中山“工改”特色路
栏目:教育 来源: 发布:2021-11-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1月28日晚,中山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学习贯彻省委书记李希26日到中山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这场刻不容缓、没有退路、非赢不可的攻坚战”。

为什么要干?答案已毫无疑问:当前中山土地利用低效问题突出,土地碎片化问题严重,5亩、10亩以下的零碎用地占工业用地达60%以上。30多年制造业发展“摊大饼”模式,形成总体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率低、闲置低效等问题现状,如果不从根本上推动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最大限度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中山就无法抢抓“双区”和深中通道建设历史性机遇,无法有效承接高端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落地,深中通道必将成为“深中过道”。

可见,中山未来经济发展是“提速”还是面临“失速”,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是关键一招,它关乎城市在大湾区发展中的前途命运,只有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怎样干?现状决定了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不是坐在办公室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也不可能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低效忙乱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总开关”。

首先,是克服畏难情绪。村镇低效工业园是中山发展矛盾的集中所在,事关中山未来发展空间,事关历史遗留问题突破化解。这些年来,中山一直在想方设法攻克这一矛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小榄、南头、东凤、黄圃、火炬区等镇区,一些低效工业园区也相继启动了改造。但在实际工作推动中,大部分镇街的低效工业园区和片区涉及的产权主体之多、利益之复杂,导致工作的推进难度大、耗时长,考验人的耐心、耐力和智慧。面对这样的“硬骨头”,要树立起责任担当意识,要拿出“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来。这是中山未来出路的方向,一旦完成改造便能够提升城镇发展承载力,提升宜居宜业的水平,更是造福百姓的事情。因此,不能因为推动过程当中矛盾大、难度大而泄气,就想打退堂鼓。

其次,是提振发展信心,学会“算大账”。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山所处的区位优势也已是共识,万事俱备,只欠“土地”。不只是领导干部信心的提振,更需要让参与改造的各方、所在村镇的人民都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同为改革开放“四小虎”、与中山一桥之隔的顺德,锌铁棚很多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高层工厂,空气也比以前清新了不少。改造前,顺德区的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别说企业增资扩产,连基础设施用地都没法保障。改造前,村级工业园占用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的70%,却只贡献4.3%的税收,而且安全、环保等问题频发。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顺德人便大胆探索。村民最担心改造后收入减少,改造结果是村民收入和村集体资产的不降反增。顺德以村改为机遇,既打好攻坚战,也打好持久战,改造过程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推动产业空间布局重构的过程,一子落,满盘活。

再次,是科学研究,用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突破精神,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山的路子。如果说,矛盾的解决是推动发展的过程,那么矛盾如何解决,还需要科学研究,“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从整体看,土地紧张,是珠三角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周边城市也在启动。中山既要学习他山之石,也要研究中山村镇工改的特殊性。解剖好每一只具体的“麻雀”,从中梳理出共性问题和特殊问题,制定好匹配的共性政策,开通特事特办的灵活“绿色通道”。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攻坚战中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李大钊说过,“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我们所面临的这场刻不容缓、没有退路、非赢不可的攻坚战,需要这种雄健的精神。这种雄健是勇于担当,是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唯有如此,中山才能在“没有退路”中杀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特色路。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本报评论员
◆图/记者 夏升权 
◆编辑:汪佳 
◆二审:曾淑花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0628人浏览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