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传统诗词中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所有人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
2021年10月1日是第72个国庆节。中山日报社携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与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录制“留取丹心照汗青——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系列微课,本期邀请到南区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教研员李亚利老师,讲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望阙台》一诗。“中山+”APP教育频道特别开设专题,对系列微课进行集中展示传播,供全市学生学习,让青少年在经典赏析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出镜老师:李亚利(南区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教研员,广东省语文阅读研究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国培项目优秀学员、中山市优秀教师,从事语文教学20多年,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
诗人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市)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明嘉靖中,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倭夷。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作者任福建总督时作。
望阙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市,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阙,指的是皇帝居处。“望阙台”的“阙”、“望宸銮”的“宸銮”都是指都城、宫殿。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概述了自己在东南沿海奔波不停地抗倭经历,也表达忠君报国的赤诚之心。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又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又隐晦地表达了孤军奋战、渴望得到朝廷支持的心境,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诗人登上阙台想到自己的处境,心情复杂: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望阙台上,我们似乎看到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后两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奇峰突起,气韵豪放。作者登上望阙台,放眼望去:千山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借“繁霜”“秋叶”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我的一腔热血如同繁霜一样,洒向千峰将秋叶染红。
“霜”、“叶”容易让我们想起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诗歌流露了文人的雅致,而戚继光的诗歌则体现了征战的豪气。霜之冷、血之热与叶之红形成强烈对比,抒写了守卫国家大好河山的壮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戚继光一生戎马生涯,诗作风格鲜明,后人称他的诗“近燕赵之音”“格律颇壮”。
此诗饱含爱国、报国之情,极富感染力,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栏目统筹:黄汉英 林晓洁 汤翠檀
◆视频摄制: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
◆美术设计:翟莉莉
◆编辑:黄汉英
◆二审:孙俊军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