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多个镇街“工改”(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接连传出好消息。翠亨集团总投资超8亿元的两个“工改”项目正式动工;小榄镇以“工改”深拓产业空间,迎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建华控股总部回归;板芙镇规上企业中山市玛斯特展示制品有限公司回到“工改”地块安家,拟投资5亿元打造创新智能展示生产研发总部。
中山“工改”以来,已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5万亩,正为中山工业投资增长注入“强心剂”,成为中山“百千万工程”“经济强”的强支撑,夯实了中山制造业当家“家底”。
“工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12月5日,建华控股集团总部回归揭牌仪式在小榄镇举行,宣告集团旗下再有3家公司回归小榄镇。此前,该集团旗下已有8家公司回归。
“榄商”许景新1992年在小榄镇创建了建华控股集团的前身——建华管桩,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建材产业的龙头企业,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拥有全行业唯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住建部首批“住宅产业化基地”等称号。近年来,建华控股集团积极响应“榄商回归”的号召,将旗下企业逐渐迁回小榄镇。去年,企业投资10亿元在小榄镇成立建华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建华供应链集团营收已超过110亿元。
12月5日,建华控股总部回归揭牌仪式在中山市小榄镇举行。记者 王云 摄
小榄镇吸引榄商回归的最大底气是“工改”。近年来,小榄镇借力“工改”累计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5130亩,建成高标准厂房近3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中山市智能制造主题产业园(小榄片)和4个千亩产业园区,为“榄商”回归、产业落户,提供了良好产业配套和广阔发展空间。
不仅是小榄镇,“工改”正在为整个中山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机遇。
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工改”有效拓展了产业空间。12月6日,翠亨集团的两个“工改”项目——翠城3号·低空经济产业园及翠城4号·翠亨智慧云谷项目正式动工。其中,翠城3号项目作为翠亨新区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改造前容积率仅为0.17,租赁业务为低端产业;改造后,项目总投资达到3.8亿元,将新建约15.6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翠亨新区党工委委员、翠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锋透露,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将专注于无人机零配件与原材料加工、无人机应用服务以及智能制造产业,为翠亨新区的智能制造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今年以来,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利用“工改”腾挪的新空间,规划建设高标准厂房,实现空间有效利用。
也有企业通过“工改”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11月29日,位于板芙镇的玛斯特创新智能展示生产研发总部项目正式动工。中山市玛斯特展示制品有限公司原为里溪村第二经济合作社“工改工”项目改造范围的规上企业,去年扎根里溪村20多年的玛斯特公司带头支持“工改”,主动腾挪。时隔1年,玛斯特公司增资扩产,回到这个“工改”地块安家,投资5亿元打造创新智能展示生产研发总部。
多年来,中山通过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在41个工业大类中占据34个,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在如此扎实的基础上,“工改”让中山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更广阔的空间。
“工改”让镇街工业投资“跑起来”
无论是榄商回归还是新项目落地,抑或是老企业增资扩产,都让中山镇街的工业投资有了“源头活水”。12月3日,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召开。记者留意到,在南头、东凤、黄圃、阜沙、古镇、板芙等多个镇街,“工改”打破了工业用地瓶颈,成为拉动镇街工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位于北部“家电黄金走廊”的镇街,以“工改”为突破谋求产业转型提级。面积全市最小的南头镇,通过“工改”拓空间,推动了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今年以来,“工改”拉动该镇工业投资的额度占了全镇工业投资的半壁江山。“工改”推动了42个市镇重点项目动工建设,其中,两家“百亿元”企业广东长虹、TCL空调借“工改”增资扩产,还拉动了“技改”投资。与南头为邻的东凤镇,“工改”已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约2500亩,建成高标准工业厂房约120万平方米,在建和计划3年内建成厂房约300万平方米。该镇出台《东凤镇锌铁棚低效用地“工改”十条意见》,计划按四个时间节点,推动全镇2600余亩低效锌铁棚厂房有序退场。东凤镇以“工改”乘“技改”,精准用好增量用地,持续推进亿元企业安家计划,推动250家规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新旧产能的转换,拉动经济增速加快,工业投资增长,其中技改投资更达到成倍增长。
“工改”带动了各镇街的招商引资,工业投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板芙镇利用省级经开区的优势,“工改”推进以点带面、连片改造,累计超1200亩,成功招引新企业及增资扩产企业76家。深湾项目率先引入产业链招商模式,金钟项目成为首个国企+私企“混改”项目,飞派无人机、佛欣科技、中玺通用设备等项目先后动工。古镇坚持“工改”活镇,深拓产业发展空间,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工改”路径。该镇正精心打造古镇镇低碳环保产业园、智能光电产业园以及灯都产业新城三大千亩产业平台,通过加强与横栏、小榄区域协作,谋划打造跨区域产业平台。沙溪镇通过“工改”华山一条路,重塑沙溪产业发展新空间,带动工业投资增长。
“工改”提升了村集体收入,助力“强镇兴村”。如黄圃“工改”案例入选广东省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十大典型案例”。实施“兴村四法”。实施“工改”赋能法、资源盘活法、规模经营法、产业升级法,推动前三季度农村集体经济增长56.37%。阜沙镇坚决下好“工改”关键一子,“工改”拉动工业投资占全镇工业投资半壁江山。同时,“工改”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推动5个村集体进行“工改”,新建厂房超33万平方米,增加了村集体资产,为村民提供2千余个就业岗位。
“工改”带动中山实现“一城新”
中山正以“工改”推动村镇空间再造、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工改”以来,中山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审批不断提质增效,广引金融“活水”增添动力。据相关统计,开展“工改”以来,中山已批复“工改”项目改造方案超300个,涉及用地面积超1.7万亩;推动全市银行专门开发“工改贷”产品33个,提供贷款额度超180亿元。市工改、招商两大指挥部还联合成立“工改”项目招商组,通过以地招商、以房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工作。
中山正以“工改”推动城乡环境的改善,促进安全生产。开展“工改”以来,中山通过源头治污,将重点河涌流域的低效工业园作为改造重点,有序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累计拆除整理超1.66万亩,占“工改”拆除整理总面积的37%。全市累计完成生态修复超3400亩,实现产、城、人融合共生。
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指出,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是镇村当下和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必须牢牢抓住的关键任务。当前,中山正乘势而上,下大力气加快连片改造,探索打造连片跨镇街万亩级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