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 | 中山治水:闯关夺隘勇向前
栏目:治水 来源:中山+ 郭锦润 发布:2023-10-2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2021年10月26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中山治水典型案例,直指中山治水工作推进缓慢,污水直排现象突出,部分水体治理成效不稳定。

破解水污染治理困局,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关乎城市发展,关乎每位市民。面对如山之责,新一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知重负重,带领全市干部群众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面问题、铁腕治污,坚决打一场水污染治理的翻身仗。

10月26日,中山召开全市治水工作推进现场会。记者 夏升权 摄

两年治水,一路艰辛,一路挑战。但越是艰险,越要闯关夺隘、勇毅向前。经过不懈努力,全市黑臭河涌已减少过半,实现了“从污到治”的转折。但要“从治到清、从清到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月26日,中山召开全市治水工作推进现场会,明确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乘势而上,坚决打赢治水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斗争关:以风清气正保障秀水长清

“无牙老虎”啃不了“硬骨头”。治水工作,首先要从斗争开始。

市委、市政府把治水作为全市“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切入点,市领导班子以上率下,带动干部队伍担当作为、敢于斗争,把铁腕治水、廉洁治水挺在前面。市委书记郭文海反复强调,高质量工程首先必须是廉洁工程。在治水问题上搞劣质工程、腐败工程,无论涉及到谁,必将严惩不贷。

铁腕治水不是停留在口头上。2021年12月17日,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全市水污染治理动员部署大会结束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全市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负责人,明确指出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促进整改,动员各中标单位迅速自查自纠、立行立改。

针对群众反映的治水资金投入大、进度慢、成效差,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分包问题,市委、市政府果断叫停全市治水工程项目,提前开展全面审计,坚决整治单价虚高、过度设计、围标串标等突出问题,大幅压减了工程成本,重新规范工程管理。期间,中山依法处置了某央企涉嫌非法转包截污工程问题,重拳打击工程建设项目层层转包分包现象,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对建设单位亮出“底牌”,对干部队伍画出“底线”。两年来,中山重拳整治治水领域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了一批治水工程领域腐败案件,推动治水工程审计、巡察常态化制度化,把治水工作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上。

因为坚定不移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实践中不断学会斗争,中山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显现,这是河湖生态秀水长清最有力的保障。过了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这一关,中山才能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向最难处挺进,打一场全市总动员的大仗硬仗。

航拍整治后的火炬开发区孖涌。记者 余兆宇 摄

机制关:市镇一体共担主体责任

工作落实推进快与慢、到位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套完善高效的推进机制。

过去,全市治水工作分为中心组团和非中心组团,分别由不同部门采用不同的技术路径开展治理,治水机制不够畅顺。同时,由于审批流程慢、主体责任不清,部门和镇街没有形成合力,也导致了治水效率不高。

为打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山高标准成立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总指挥,指挥部下设治水办,通过实体化运作,“一竿子插到底”统筹全市资源和力量,实现“一盘棋”治水。

建立市镇一体共担主体责任机制,提高水污染治理工作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的比重。推动审批提速,相关部门“带着公章”集中审批,合力打通审批堵点。

23个镇街成立流域治水专班,由各镇街书记担任流域长,镇长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副流域长,全部签订《水污染治理责任书》,有效激发部门、镇街协同治水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跨镇街河流,明确要加强统筹谋划,以片区统筹的思维推动污水治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中山还坚持把队伍建在河涌上、工作落到基层里,先后抽调390名市直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攻坚治水,形成一支有治水经验、有统筹能力、敢啃“硬骨头”、作风硬朗的治水铁军。

在体制机制改革带动下,中山治水工作步入正轨,形成了高效统筹、系统衔接、条块结合、协同联动的治理责任体系,营造了“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经过科学治理,南朗街道大溪河成效显著。记者 易承乐 摄

成效关:科学治水确保治一条成一条

治水之战,不仅在于决心,更在于战法。中山的治水任务极其复杂艰巨,不是一条河两条河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认真汲取过去治水的经验教训,做到科学治水,切忌“病急乱投医”。

科学治水,前提是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有的放矢。中山部署用三个月时间摸清全市1041条河涌、1.9万个排口污染底数,找准过去水污染治理成效不明显的问题症结,不断明晰科学治水的技术路径。

首先是转变观念。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中山把治理重心从“水”转到“污”上,形成了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六污同治”的总体思路。由于早期的工业园规划滞后、环保配套设施不足,全市生产排污企业超三分之二聚集在低效工业园。中山坚持从源头上破解治水之困,切实推动“工改”、治水联动攻坚,两年来,累计拆除整理超2.6万亩低效工业用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划定新园区企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中山还利用“工改”腾出的宝贵空间,规划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预计有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集聚发展、高效治污,减少废水排污口约150个,减少COD排放量约720吨/年。

其次是因症施策。针对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缺口大的问题,全力以赴补短板。两年来,全市新建污水管网超296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规模56万吨/日,还有在建污水处理厂10座,年内将再增35万吨/日。针对暗涵治理难度大、总口截污成效不明显的问题,采取“一涵一策”研究解决方案,对暗涵“应揭尽揭、能揭尽揭”,对实施总口截污的河涌全面开展监测评估,成效不好的坚决重新治理,推动全市“排水厂网一体化”。针对河涌水循环不活跃、断头涌多、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系统研究河湖水系连通方案,促进全市各流域水系连通,激活全域“水动力”,提高河涌自净能力。

再次是见招拆招。比如针对施工单位积极性问题,中山坚持奖惩并举,一手强激励,出台水体整治工程激励措施,优化治水建管机制和工程资金支付制度,做好项目预付款工作,提高资金支付比例,激励质量优、进度快的施工单位;一手强约束,及时约谈质量差、进度慢的施工单位,对整改无效的按照严重失信列入“黑名单”,对存在失职渎职问题的依法依规采取措施追责到底。

坦洲镇强调:水污染治理是全镇首要任务,各部门要以开局即冲刺的态度去开展治水工作。(资料图片)

同心关:全民参与是决战决胜关键

深中通道2024年即将通车。中山要全力实现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以崭新面貌迎接历史性机遇。

决战决胜迫在眉睫,上下同心、多方合力极其重要。除了党政机关、干部队伍、施工单位同心同德,全力推进大兵团作战之外,群众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果不能把爱水护水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市民,不能让规范排污成为每一家企业的共同意识,治水工作永远只能处于进行时。

“要完成中山艰巨的水污染治理任务,只有动员群众,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郭文海强调,要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治水成效的“金标准”,广泛发动群众共同监督治水、参与治水,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工程。

为了让群众监督落到实处,中山创新推出“举牌验收”制度,从材料进场、工程施工到路面恢复全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群众代表监督并验收通过。中山还将大力推进“河长制+基层治水网格化”机制建设,充分发动镇、村力量和村(社区)的组织动员能力,将河涌管理“精确到米、责任到人”,引导群众支持、配合、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山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加大企业排污执法监管力度,严惩各类侵害河湖的环境违法行为。

经过强力治理,中山一批河涌恢复水清岸绿,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也进一步凝聚起全民治水的合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治水工作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保持过程意识和历史耐心。深圳茅洲河,过去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疤痕”,2016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指出问题后,茅洲河开启全流域治污攻坚,“一切工程为治水让步”,经过持续治理,重现渚清沙白、白鹭翔集,2022年流域水质均值优化为Ⅲ类。而中山从去年五月份启动“大兵团作战”以来,至今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我们要锚定目标不放松,一仗接着一仗打,直至把水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治理后的中山,环境持续变好,这让市民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记者 易承乐 摄

巢筑凤至,水生业兴。今天的治水投入,就是明天高质量发展的产出。这场攻坚战,我们不胜不归!

【出品】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
【主笔】郭锦润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同比增长4.7%!一季度中山GDP为892.75亿元
原创 13607人浏览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