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工改”改出“新天地”、“治水”治出“好风景”
栏目:治水 来源:中山+ ​记者 陈伟祺 发布:2022-11-2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坚定不移打好打赢破解土地瓶颈、水污染治理两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兼治“水土不服”,这是中山未来高质量发展所在。11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2022年专项工作报告会召开,围绕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水污染治理的议案》的落实情况,听取市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10月,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土地近11000亩,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超500亿元,成绩亮眼;治水方面,经过全市上下近一年的共同努力,全市河涌水质整体状况有所改善,各项工作也稳步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土地超万亩

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是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今年初,市人大作出了《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提出了要通过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每年淘汰一批、培育一批、培优一批、引进一批产业,以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为“工改”锚定了战略任务与历史坐标。

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奋战,全市构建起以市“工改”指挥部为指挥调度中枢、全市各镇街为战场的合力攻坚格局,在政策制定、园区规划、项目推进等方面成效突出。譬如:针对私人权属低效用地,推行“单一主体归宗”,成功整合神湾镇外沙科创园3宗不同权利主体地块78.9亩,并实现“拿地即动工”;针对村集体低效用地,一方面推行“政府挂账收储”,解决政府收储土地成本高、筹资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推行“村企合作”,解决村集体缺乏改造资金的难题……期间,还编制了《中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0—2035)》《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空间与产业规划》《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布局和发展规划》,指导全市城市更新及“工改”工作有序开展,抓好腾挪安置,留住本土优质企业不流失。


11月15日,板芙镇举行2022年度第五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动工拆除活动。记者 缪晓剑 摄

在资金保障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国企参与工改、创新融资路径、撬动社会资本参改等,打好财金组合拳,破解“工改”资金难。同时,强化招商协同,为“工改”招大商招好商,推动招商需求、“工改”成果高效对接,依托“看地云”平台,将“工改”整备好的土地“云上推介”,助力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增资扩产。目前,全市“工改”项目已完成招引企业68家,投资总额近65.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

“政府以攻坚的精神来推进‘工改’,以创新性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出了企业发展空间,为企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让我们对中山的未来更有信心、更有期盼。”市人大代表、中山市美盈家具有限公司总裁黎伟良是一名实实在在受益的“工改”企业主。在政府主动服务帮助下,黎伟良的谷盛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通过“工改”将相邻3个企业的4个地块整合在一起,土地容积率从原来的1.5提升到3.0至3.5,建设的厂房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倍多,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度提升。

“工改”不仅是为产业转型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市人大代表、小榄镇绩东二社区经联社常务副社长张全辉表示,政府出台的很多“工改”政策。比如,镇政府统筹全镇腾挪园建设,为企业搬迁提供腾挪园区,做到不停产改造,防止优质企业流失,保障了村集体的租金收入;镇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与金融机构合作组建“村改贷”资金池,为改造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积极举措都得到了村民积极拥护支持,并在越来越多的改造项目中投出支持票,推动所在村、社区开展“工改”。

自全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打响以来,各部门、镇街各显神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啃下“硬骨头”,探索新路径,全力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战果丰硕。截至今年10月,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土地近11000亩,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超500亿元。特别是今年4月,人大代表组织督查组视察后,更有针对性地对“工改”中的弱项和短板,靶向改进、精准发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前,我市“工改”项目与全市招商引资、促进本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以及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等中心任务协同推进力度不够,与“工改”相关的产业规划、项目审批、政策激励等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冯镜华建议,要加大集中连片改造升级的力度,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提前谋划确定主题产业,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强化“工改”与招商协同推进,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加强与深圳的主动对接,坚持市镇两级同向发力、政企互利共赢,切实提高招商实效;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主动碰硬破局,把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收集起来,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处理。

全市河涌水质整体状况有所改善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绿色,治水是中山必须要迈过的坎。中山高度重视、直面水污染问题,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水污染治理议案》作为2022年市人大一号议案并交由市政府办理。

啃下“硬骨头”,需要不同寻常的力度与行动,更需要中山治水的决心。从工作架构上,市人大一号议案提出后,全市“一盘棋”推动治水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下设办公室统筹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此外,全市还设立流域工作专班,由所有镇街书记担任流域长,以统筹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从治理思路上,去年10月底,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面问题、铁腕治污的总动员令。今年1月份,在充分吸收市人大《中山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对全市治水模式、资金、路径等有关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明确按照“三通三控一平台”的总体思路,整体推进全市水环境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

从具体的治理方案上,市治水办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逐一审议总体方案和典型河涌“一河一策”,实现精准治理,确保治一条成一条。同时,不断细化完善治水技术路径,印发实施《中山市支管到户工程技术指引》《中山市暗涵治理技术指引》《中山市河涌环保清淤工程工作指引》《中山市河涌及排水管渠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指引》等专项工作指引,结合河涌治理同步推进暗涵整治,确保已完成整治的河涌不返黑返臭。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为进一步充实镇街力量,市里抽调近200名中层干部奔赴治水、工改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形成一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治水铁军。


水体改造后的白石涌(资料图片)。 记者 文波 摄

经过半年来的实践评估、探索前行,中山进一步摸清了科学治水的路径和方向,调整了系统治水的步骤和策略,坚定了全速推进治水工程的把握和信心。5月5日,中山全面启动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下大功夫补齐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短板。党政干部、施工队伍、人民群众“三军”齐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攻坚,全市治水工程日均投入一线参建人员超7000人。

治水必须统筹兼顾,把握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合理的费用,达到预期的目的。大涌镇基尾涌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市人大代表、大涌镇人大主席林少杰介绍,市有关部门会同大涌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基尾涌整治的难点堵点,在政策、技术、资金和建设等方面全方位予以支持,全力攻坚河涌两岸征地拆迁,全面落实河长制,依法推进水环境治理。目前,基尾涌已经消除黑臭,河道修葺一新、两岸砖石路面整洁干净,水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了当地居民认可。

全市治水工作虽呈现突破进展,但同时仍留下不少难题。面对困难,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积极统筹推动,市镇两级干部形成合力,紧密结合未达标水体整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工业农业等源头污染管控,开展涉水城市面源污染专项整治……

经过全市上下近一年的共同努力,全市河涌水质整体状况有所改善。2022年第三季度,全市1041条河涌中(不满足采样条件39条,实际监测河涌1002条),河涌水质指数CWQI值为8.5888,与去年同期(9.3232)相比改善7.88%;黑臭河涌160条,较去年同期(319条)减少159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典型案例通报时的45%提升至50%,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低于60%的由7家减少至1家,平均进水BOD浓度低于60mg/L的由10家减少至7家。

接下来,中山将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深入实施治水大兵团作战,深化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建管工作。持续优化资金支付、项目建设报批等制度,通过实施厂网一体化、申请专项债等方式,缓解资金支付压力;疏通工程梗阻,采取集中力量、突击施工等方式,完工一批开一批,解决施工作业面有限等问题,尽量降低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优化管线迁改流程,制定迁改技术指引,加快管线迁改工作进度,全力加快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确保2024年完成整治主体工程。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4186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