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偏瘫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中山市人民医院创新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术
栏目:中山人医 来源:中山+ 记者 王帆 通讯员 陈鼎文 发布:2025-11-01

年逾四十的吴先生(化名)3年前在开车时突发左侧肢体乏力,在外院被诊断为“脑梗塞”,引发了左侧肢体偏瘫。经过3年的积极治疗,他的康复效果不尽意。

走路时,他的下肢出现划圈步态,手部出现“挎篮手”。除了食指,他的左手其他手指皆失去功能。

近日,他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了“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治疗,该技术为他带来了肢体功能康复的新希望。他也是中珠江首例迷走神经刺激术创新应用于治疗偏瘫的患者。

“迷走神经刺激术”
为偏瘫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来,无法自如控制患肢活动的吴先生,为寻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来到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

入院后,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运动障碍疾病及脑功能组组长林伟标快速组织团队成员,为吴先生进行多学科评估。

经评估,医生确认吴先生存在严重的运动障碍,且无“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手术禁忌,决定为他开展这项手术,助力恢复肢体功能。

“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最难康复的就是上肢,尤其是手部功能,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半年以上后,肢体功能恢复就到达了康复黄金分水岭、进入平台期,此时,可以再进行微创的迷走神经刺激术配合康复,进行有效干预。”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亮明表示。

吴先生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通讯员供图

近日,吴先生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迷走神经刺激系统植入”手术。

在手术中,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运动障碍疾病及脑功能组组长林伟标,在吴先生颈部的迷走神经,植入一个小型电子刺激器,通过微电流刺激迷走神经,激活大脑中的神经通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林伟标表示,这项技术在国内外的多项研究中已显示出显著疗效,尤其在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卒中后偏瘫,减轻肌张力高现象。

术后1周,吴先生返回医院顺利“开机”。林伟标根据吴先生的具体情况,逐步、细致地将他的电刺激参数调至合适,并根据他恢复进度及时进行个性化参数调整。同时,林伟标要求吴先生积极配合系统性的康复治疗。

“患者术后改善程度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术后康复训练。目前,吴先生恢复情况良好,手指的拇指已开始有发力的感觉,我们对他的临床随访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林伟标表示。

紧跟最新技术发展
不断拓展手术应用领域

据悉,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等)。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卒中后遗留的偏瘫等后遗症,不仅严重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更会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长期且沉重的身心负担与经济压力。

迷走神经刺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中山市人民医院近年来已将该技术,常规应用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治疗,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2021年美国就已批准将该技术用于偏瘫治疗,近年来,国内多家医院正在积极探索该技术治疗卒中的新方法。”林伟标介绍,患者出现脑卒中后,常会遗留难以恢复的肢体功能障碍,一般的康复训练很难取得显著进展,但通过电刺激并结合康复治疗,能够促进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功能的恢复。

中山市人民医院一直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将技术创新应用于患者的治疗。这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中山市人民医院内首次将迷走神经刺激术技术的应用,拓展至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李亮明表示,此举为更多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林伟标提醒,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康复训练时间在半年以上、10年以下者,不要因为康复训练效果不佳而放弃治疗,可积极寻找医生团队开展评估,明确是否可开展迷走神经刺激术,从而寻求进一步改善偏瘫后机体功能、活动能力的机会。


编辑 王帆   二审 徐钧钻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