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栏目:中山中医 来源:中山+ 记者 黄靖怡 通讯员 钟轶敏 发布:2025-08-08

今年5月,坦洲镇“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设立,成为全国285家科技小院之一。8月8日,该科技小院在坦洲镇中山渔泽原养殖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一平台由广东省科协、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农技协和中山市坦洲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联合共建,依托中山渔泽原养殖有限公司(下称“中山渔泽原”),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坦洲河豚鱼产业向科技化、标准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8月8日,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记者 王云 摄

在深加工里寻找另一条赛道

中山渔泽原是集养殖、繁育、联农带农、业务培训、科研、大学生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公司,养殖、孵化面积约1170亩,在河豚的繁育和养殖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已获11项实用新型专利,其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国家级标准认证,带动全镇水产养殖效益提升,先后获评“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粤字号农业品牌创新培优实践点”。

“河豚鱼在中山的养殖历史有好几十年了,国内最早开始养殖的就是浙江和中山坦洲。可惜的是,中山并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仍停留在第一产业,目前所有加工都要送往浙江处理。”中山渔泽原董事长唐锦同说,为了打破加工“垄断”,他们花费数年时间与高校合作,试图在深加工里寻找另一条赛道。

河豚鱼之所以成为餐桌美味并受到不少食客追捧,除了味鲜,更在于其丰富的胶原蛋白和营养价值。“那鱼的胶原蛋白集中在哪一块?我们解剖后将鱼皮、鱼肉、鱼骨头等分别提取物质成分,检测发现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特性。”唐锦同说,根据这些特性,后面将针对性地开发深加工产品,为公司发展三产融合提前布局。

河豚鱼味鲜,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营养价值高。 记者  王云 摄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朱国萍介绍,河豚鱼鱼皮富含胶原蛋白,除了研究如何去除或软化鱼刺优化口感,在深加工方面将利用胶原蛋白开发化妆品、护肤品等。鱼骨富含钙质,未来可往高钙食品方向发展。而鱼肉则需要进一步研究保鲜技术。因加工需要,目前河豚鱼鱼肉在发售前都不可避免要经过冷藏,过程中必然影响鱼肉品质,“下一步,我们计划研究优化冷藏方法,让鱼肉在市场上流通时能尽可能地保持原有鲜味及较高的弹性。”

以技术推广带动农户增收

在揭牌仪式上,唐锦同明晰了科技小院的行动路径。他表示,将依托高校科研资源,重点突破河豚标准化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政-校-企-农”协同机制,推动养殖技术升级,培育“坦洲河豚”地理标志品牌;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以技术推广带动农户增收,将河豚产业打造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增长点,实现企业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将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坦洲河豚鱼产业向科技化、标准化升级。 记者 王云 摄

揭牌仪式前一日,朱国萍副教授的几位学生已经到基地开始了养殖观察。接下来几天,他们将在这里跟随着技术人员了解河豚鱼养殖过程,开展解剖工作及冷藏方式试验。由于实验设备都在学校,几位学生还要负责在取样后第一时间将原材料送回学校实验室检测,并及时将分析数据反馈至养殖基地,以便技术人员精准优化饲料配方。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田间塘头。揭牌仪式后,科技小院的第一期科普培训马上现场开班授课。

“除了检测与研发,我们还会对中山渔泽原技术人员、周边的渔民,甚至是附近其他基地的技术人员进行科普培训。通过产学研促进企业发展,并辐射至周边养殖户,大力推动整个大农业发展。”朱国萍表示,目前培训以河豚鱼相关知识为主,后期也会根据技术人员和渔民的需求,增加其他水产的培训课程。

科技小院目前培训以河豚鱼相关知识为主。 记者 王云 摄

坦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才合表示,科技小院是链接资源、人才与产业的枢纽,以及坦洲科技兴农和“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目前,坦洲镇水产养殖面积超3.2万亩,水产品养殖总量达4.1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希望科技小院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政府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突破河豚养殖技术瓶颈,打造“科研-推广-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建设坦洲特色水产产业发展平台和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提供核心支撑,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亮灯!中山山姆店预计今年9月正式开业
原创 15004人浏览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