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法宝丨别让朋友圈偷走你的快乐!警惕社交平台带来的健康隐患
栏目:社会心理 来源: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2025-07-25

如今,朋友圈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平台,我们通过它了解朋友动态、分享生活。然而,这种便利的社交方式也可能带来一些心理健康的隐患,特别是在暑期这样的特殊时段,当朋友圈充斥着各种旅行打卡和休闲娱乐时,仍在工作学习的我们很容易陷入焦虑漩涡。

朋友圈引发的三类“焦虑”值得警惕

社交互动的焦虑:频繁刷新朋友圈,生怕漏掉一些信息,没跟上朋友们的节奏,过后又会懊悔浪费了时间;发布朋友圈后,忐忑地等待朋友回应,以此来评价朋友们对自己的态度。

社会比较的焦虑:感叹别人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总有着自己达不到的诗和远方,容易感到自卑、自我怀疑,又或是感到不公平,愤懑不满。在这些情绪影响下,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原来平静悠然的生活,也会比较而感到不幸福。

自我呈现的焦虑:发布朋友圈前会反复修图、斟酌文案,打造"完美人设",期待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又存在隐藏真实自我的压力,“如果别人知道我并不是那么完美怎么办?

心理健康守护方案

把朋友圈看作有限社交”,设定边界

减少无意识刷屏:固定每天查看1-2次,避免频繁分心。

分层管理:对普通关系的内容,无需强制互动;对重要关系,可以私聊,加深互动。

像对待别人一样对待自己:时常提醒自己不依赖碎片信息评判他人,也不要因为因某条动态没人点赞而自我怀疑。可多通过现实中的互动来客观评估自己,提升自己。

理性看待他人的“展示”,关注自身需求

提醒自己朋友圈多是“高光时刻”,而非真实全貌。如果我们有机会面对面交谈,还是会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察觉自己的需求,把羡慕化为行动:例如看到别人健身、旅行让你心动,可以制定自己的计划,而非停留在焦虑中。

发现日常的小确幸:一杯咖啡、一段音乐、一次散步,这些微小的快乐同样值得珍惜。

放下“完美人设”做真实的自己

把朋友圈当“记录”而非“秀场”:偶尔分享真实的状态,比如疲惫、失败或普通的日常,更容易获得共鸣。

接纳不完美:允许自己有未经修图的照片,简单的有感而发,展示真实的一面,减少线上线下不一致的压力。知道我并不完美,但仍能够从多方面看见我,接纳我,这才是我们想要好关系。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2025中山书展云平台
26612人浏览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