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石岐中心小学将民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探索美育新路径丨民乐进校园
栏目:社会心理 来源:中山+ 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黄建喜 发布:2024-05-24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午时,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朝阳楼体艺馆内,一曲《珠江源》如流水般淌过,这是该校校园民乐团正在为“国乐飞声”民乐进校园专场音乐会展演进行排练。

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民乐团正在排练。记者 文波  摄

石岐中心小学自2016年开展“民乐进校园”活动以来,通过聘请民乐专业老师,成立校民乐团,抓住课堂主阵地,定期开展民乐欣赏会、民乐活动周、研发民乐特色课程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内掀起了一波爱民乐、奏民乐、学民乐的热潮。2020年更是立项市级课题“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课程探究”,对民乐进校园进行系统性研究。

民乐“声动”校园

“我们乐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是市内学生民乐演奏团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排练间隙,音乐老师张光伟对乐团孩子们的表现引以为傲。

音乐老师张光伟指挥校园民乐团演奏。记者 文波  摄

校园民乐团成立于2022年10月,“当时我刚支教回来,组建民乐团从无到有,从单个乐器种类到现在拥有十几种乐器、50人的编制齐全的民族乐团。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同时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张光伟回忆,新乐团刚组建起来,便接到了两个月后在81周年校庆上表演的重任。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民乐的兴趣,乐团首演选择了家喻户晓的《赛马》与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熟悉的旋律响起,默契的乐团合作,使乐团的孩子们一下子找到了表演的成就感,也在校内掀起了一阵民乐风潮。乐团也慢慢向大型专业民族管弦乐合奏方向发展。

民乐团成员专心演奏。记者 文波  摄

随着乐团演奏曲目日益增加,《欢乐的校园》《小镇》《珠江源》《珠江源》……乐团的孩子们“征服”了更多的民乐作品,也一步步走近民乐,热爱民乐。

“比起自己独自练钢琴,我更喜欢在团队里演奏键笙。”五年级的程子柔从小练习钢琴,在乐团中担任键笙演奏才半年的时间,她已深深喜欢上了手中的乐器,“当大家手中的乐器一起演奏出那么动听流畅的乐曲时,我也很有成就感。”

目前,石岐中心小学民乐团已成为校内最受师生喜爱的乐团之一,更是学校的主推品牌社团。2023年,该民乐团还获得了广东省地方音乐展演二等奖。

校园“乐声”悠扬

石岐中心小学不仅将民乐教育当作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更将其视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向学生、老师、家长普及民乐知识,体验民乐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自信。

民乐团成员在演奏。记者 文波  摄

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木棉雅韵 民乐畅响”民乐欣赏会,面向全校师生普及民乐知识,体验民乐魅力。至今已成功举办3场,成为学校民乐特色活动,深受师生喜爱。民乐普及,让很多学生,从对民族乐器一无所知,到能说出多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再到主动加入到民乐学习的行列中。

同时,每学期学校还举办“红棉小舞台 民乐展风采”快闪活动周,为各类民乐社团提供展示平台,让民族乐器走进学生生活。近百名学生参与表演,近千名师生观看,获得广泛好评。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特别推广如中阮等较为冷门且不便携带的民族乐器。通过这些活动,关注学生成长,将学生表演融入校园文化,丰富文化生活。

“民乐进校园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基础课堂开始,逐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校的民乐教育体系,让民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该校校长黄伟祥表示。

丰富的民乐演出活动,提升了校园民乐的审美认知,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的加入。记者 文波  摄

丰富的民乐演出活动,提升了校园民乐的审美认知,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的加入。学校得以利用素质托管时间,开设竹笛、葫芦丝、扬琴、中国鼓等12种民族乐器的学生社团,建立起校园民乐人才梯队。

培养传统文化自信

大量的校内民乐演出与知识普及,不仅提升了学生们对民乐的兴趣和热情,还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全校师生对民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前受到欧美文化审美导向的原因,家长普遍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在看到民乐团成功的演奏后,鼓励孩子选择民乐。”张光伟说,在民乐团孩子们学会了相互配合,建立团队意识,深层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校园民乐团参加“国乐飞声”民乐进校园专场音乐会展演。记者 文波  摄

而最让张光伟感到鼓舞的是,“现在全市的民乐氛围特别好,像金色大地系列这样高质量的民乐演出、民乐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了民族音乐,改变了一些人对个别乐器的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了民族器乐,提升了民乐的审美认知,更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他说。

随着民乐进校园的深入开展,学校的民乐团也走出校园,走向更大的舞台。该校民乐团先后参加过2023年桃苑社区邻里节,2023年慈善万人行元旦义卖义演,2023广东少儿频道“粤港澳少儿 六·一”艺术盛典演出。今年开年,全市金色大地校园民族器乐音乐会在石岐中心小学开幕。作为“主场”选手,校园民乐团也在这场全市优秀校园民乐团的大汇演中,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

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少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乐进校园工作,2020年,石岐中心小学立项了中山市课题“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课程探究”,从美育课程的视角来研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将民族乐器进校园作为研究的有效途径,抓住课堂主阵地,探索校本课程的研发,开展基础型、拓展型、提升型的梯队培养模式,成为全市较早将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作为课题研究的学校,也开启了民乐的跨学科融合探索之路。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乐进校园工作,2020年石岐中心小学立项了中山市课题“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课程探究”。记者 文波  摄

在开展民乐教学中,结合学校原有的课堂乐器基础,将竖笛与民族乐器融合,研发民乐特色课程《瑶族舞曲》《明天会更好》,来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民乐体验。

在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方面,学校老师自主研发了民乐特色课程《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让同学们一起来设计民乐团教室的装饰画,设计民乐团标志,设计民族乐器介绍卡,用美术作品讲述身边的民乐故事,并评选出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让学生作品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在校园内营造出更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民乐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我们也在尝试研发民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程,多维度调动学生感官,开展多元化课堂。”张光伟表示。

该校还在尝试研发民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程,多维度调动学生感官,开展多元化课堂。记者 文波  摄

“未来我们期望能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民乐社团规模,进一步创新机制、创新载体、激发活力,培育精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民乐魅力。”对民乐进校园的未来发展,黄伟祥充满期待,学校不仅会向有经验的学校、高校、青少年宫、专业乐团、音乐协会取经学习,还会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并以香山文化为契合点,创作出具有中山特色的学生民乐作品,全力打造大湾区具有影响力的民乐特色学校。


编辑  张英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766人浏览   2024-06-15
原创 15684人浏览   2024-06-16
盒马中山首店,拟在9月初开业
12845人浏览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