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法宝 | 做不被定义的女性,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栏目:社会心理 来源: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发布:2024-03-08

女性身上往往存在多种角色,如母亲、妻子、媳妇、女儿、姐妹、职员等等。这些角色可能会带来很多美好的体验,如作为母亲的自豪、新娘的幸福、姐妹间的支持等,但也有可能会被“母亲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为人妻就应相夫教子”“作为姐姐就应该让着弟弟”“工作再好不如嫁得好”等等观点或规训带来束缚和压力。

我们知道,好的体验是需要有所付出的,包括时间、精力、对他人的耐心与包容等等,当我们愿意选择并承担时,我们会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而当我们失去了选择,遵循的是“应该”“理所应当”“大家都这样”时,就大大削弱了积极的体验,更多是迷茫和无力。

为什么我们这么在意这些“理所应当”?

外界的反馈与评价是认识自我的重要参考。当大家都认为这是好的,而你不一样,可能就会被评价为“不好”。过于僵化的标准往往会威胁到自我的认同,引发焦虑抑郁情绪。

在我们努力去达到某些主流标准时,一方面会有任务本身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则会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若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则意味着自己是不好的,这一重内化的“自我监视”所带来的压力可能更大。

我们可以怎么做?

1.避免陷入“我不好”的认知陷阱

当努力受挫时,“自我监视”会带出自我苛责的体验,“你太差劲了,你本应做得更好一些”,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往往是单薄的、僵化的,如“成绩是第一的,其他不用多想”“长得好看才会受欢迎”“有钱才有地位”,轻易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部分,如坚持、勇敢、善良、正义等。“我不好”的定论往往是片面的,缺乏建设性的。

2.思考加在女性身上的“理所当然”

“重男轻女”“三从四德”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被塑造的?它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现在的处境又是如何?有哪些依据支持或不支持这一论述?有没有可能做出改变,还是选择继续传递?这些问题,都需要你认真思考。

3.重新选择我和“规训”的关系

规训并不总是不好的,如女生“知书达理”很好,但不应只有“知书达理”才是好的,重点是什么样的选择更适合我,是我更喜欢的样子!我们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甚至反抗那些僵化、不合时宜的标准,也可以离开这个“战场”,尊重他人的期待或评价,然后去做自己认为更重要,更值得去做的事情。

4.找到同行的力量

当我们是“理所当然”以外,肯定容易感觉到孤单或者被孤立排挤,不受欢迎,如何能坚持发展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开放地与外界交流,寻找支持是很重要的。一个能懂你的朋友,一首能够赋予你力量的歌曲或是一篇诗歌、一个故事等等都可以。

我们可以很美,也可以很强!
我们可以很柔,也可以很韧!
愿每一个女孩
都能成长为喜欢的样子!


编辑 陈彦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