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韵|月光灯影里的小榄
栏目:小榄 来源:中山+ 詹琪琳 发布:2022-09-1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月是故乡明,中秋节是一个令人心头颤动的传统节日。它表达着人们对月亮的喜爱和敬拜,对团圆美满的渴望,对季节的爱意,对收获的感恩,也是冷暖交替的时刻、迎接送别的仪式。在八月十五中秋夜,圆月之下,人们心里多充满喜乐平和,在阳台,在院子,挂上灯笼,摆开桌子,放上水果、月饼,拜月光。这个活动,在中华大地和海外有华人家庭的地方都会进行,月亮连接情感,无论远近及古今,天涯共此时。

故乡中山的小榄镇,物阜民丰,同时也富有诗意。当地人珍爱传统,习字写画,侍花弄草。每当秋深,菊香满城,令人陶醉。如此一个对传统文化饱含深情的城镇,遇上诗情画意的中秋节,自然分外隆重。在此,我们以中秋节最重要的两个民俗符号——灯笼、月饼,讲讲中山小榄的故事。

小榄花灯:花街里有花灯铺

37岁的何鸿辉和妻子黄燕莹,守着父亲何镇伟的花灯扎作店不知不觉已经7年时光。店铺去年刚刚从不远处的云路搬到此处的花街。当我们轻轻拉动玻璃门走进铺头,如同跨入一个梦幻乐园,被五彩斑斓的灯笼和花灯重重包围,头顶挂满各种造型的彩灯,其中以大大小小的鲤鱼灯最多。它们仿佛在头上来回游动。一百平方米左右的铺面容纳有花灯两三千只,全由何鸿辉夫妇手工扎作。


小榄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何鸿辉。(摄影|余兆宇


何鸿辉给儿子欣赏花灯。(摄影|余兆宇


何鸿辉给儿子欣赏花灯。(摄影|余兆宇

“你见到的架全部都是他做的,见到的布全部都是我黏的。”开朗的阿莹说。阿辉则很腼腆,他更多是埋头做灯。今年1月,他刚获得中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传承小榄花灯制作技艺。

“这是我爸爸1994年开的店,镇伟是他的名字。”何鸿辉介绍道,“我爸爸原先是卖五金的。以前在小榄,每当快到中秋,家家户户的父亲都会为家里的小孩扎灯笼。我爷爷扎灯笼,我爸爸便学会了,每到中秋做些鲤鱼灯、杨桃灯、‘批皮橙’(当地人对八角灯笼的形象称呼)之类,因为做得靓,街坊喜欢,要求我爸爸多做点,爸爸也发现自己很喜欢做花灯,于是逐渐越做越多,索性不做五金,变成做花灯了。”

“这样做了20年,直到他2015年出国。”阿莹接着说,“店里主要的花灯款式都是以前我老爷创作的,他做花灯真是太着迷了。这几年疫情回不来,他在国外没有做花灯的材料,挺难过的,但他的灵感还源源不断,经常打电话告诉我们,他又想到一个什么扎法,叫阿辉做。”

何鸿辉说,他爸爸何镇伟很爱画画,会把画画的笔意用到花灯的造型上,比如鱼的姿态,扎作时铁线应该怎样扭,造型才生动传神,他将鱼嘴的嘴角稍加修改,微微向上提,鱼的神态便大有不同,“人们喜不喜欢你的灯,区别就在这细微处。”

在小榄,人们很重视过中秋,除了小孩会提灯笼到处游玩,每家每户都会挂灯笼,以前挂得最多的是八角灯“批皮橙”,因为这种自制起来最为简易,还可以在其中几个面上画画、题句,或者贴些剪纸,点亮时,好看又有趣。“小榄人家喜欢把灯笼挂在院子的树上,大大小小挂几个,通常挂八角灯、鲤鱼灯、杨桃灯这几种,把自家弄成个小型菊花会一般。”阿莹呵呵笑,“近两年,我们会原创一些造型,像金菠萝,还复原了以前的兔子灯,将带轮子的部分抽象成画面。”

现在,向他们买灯的有街道、商圈、食肆等,也有节日卖花灯的商行,还有游客,门前的花街去年刚刚升级为旅游街,他们的店正好处于街首。由此,一年到晚,不限于中秋节,也不限于本地,城区的、外市的,花灯需求范围逐渐扩大,夫妻两人配合默契,把小小铺头和小小家庭运转得平顺美满。

其实,从2015年接手,夫妇二人就开始制作一些半成品,将材料包带到学校、社区的课堂,讲解灯笼的制作技艺。这几年下来,人们对小榄花灯的认知度大为提升,比如在竹源社区葵树庙的河涌边,每年中秋节,河两岸的两排树上便挂满灯笼,这些灯笼全由竹源小学师生制作,所用的就是镇伟花灯提供的材料包。夜晚,河水倒映,树上是望不到头的两排花灯,水中也有望不到头的两排灯影,有如河灯,荡漾着诗意,美不胜收。

何氏夫妇传承推广花灯制作的原因很简单,父亲何镇伟做的花灯那么好看,如果没人继承就此失去,太过可惜。何鸿辉说:“我之前从来没想过会跟我爸爸做花灯,他也没对我有过要求,甚至他要出国,也没说要我们接手,是我们觉得可以试下,毕竟我一路看着我爸爸扎灯。”说到将来,阿莹说得简朴又深刻,她说做下去就可以了。“坚持下去,单纯把小榄花灯做好。”

月饼:“以前,一个中秋可以养起全家一年”

“其叔”肖其流今年71岁,1972年招工进入当时的小榄食品厂,到今天为止,入行整整50年。1987年,其叔离开食品厂出来自己经营,做糖果、月饼、杏仁饼、合桃酥等烘焙糕点,直到今天,女儿接班。在他们手上的两个品牌中,“肖记”这个品牌一心一意做传统、做精品。这两年,其叔又继续大显身手,把几十年的手艺与经验,贯注到品牌中。


肖师傅做月饼40多年。(摄影|余兆宇


做五仁月饼。(摄影|余兆宇


将弄好的饼底放进模子里。(摄影|余兆宇


抽检成品月饼。(摄影|余兆宇)

满面笑意的其叔,一见面就说月饼,由什么为之“纯正莲蓉”,如何去农场挑选又红又大的鸭蛋黄开始,到从配料表里的材料先后顺序中可以读到什么信息等等,如数家珍。“排第一的肯定是最主要、用得最多的材料,排最尾的一定是产品里含量最少的材料。”其叔三句不离本行,他有点耳背,大概因为长年处于食品生产车间受噪声所致。

“以前,一个中秋可以养起全家一年!”其叔女儿肖冠瑜说,她指的是她爸爸这样的师傅在往时中秋节做月饼的经历。在物质相对不如现在丰沛的年头,家家户户过中秋节,月饼是一定要有的,它代表团圆和甜美,属于意头,属于精神象征。所以,中秋月饼的需求量十分之大,人们还会相互送月饼,以示情谊。

其叔做月饼做了四十多年,看他双手在案板之上搓粉、揉料的诸多动作,既利索又优美。晚辈和他一起做肖记饼家,无非就是为了一份传承与延续,大家都相信时间的力量,时间累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


编辑: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明剑   三审: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3018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