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粿熟了
“叔喂,碗灱碗㴷!”
“坐!马上!”
潮随处可见的粿条店,这种呼唤是最常见的。三步一间,两步一声,好不亲切!
粿条在城市的风味小食桌,也时常摆上大酒店的豪华餐桌。烹调的方式,各有各的精彩:煮的,炒的,炸的,蒸的。
唯独一种较为特别的烹调,是其他地方从未出现,但是成为潮州这座古城中,风味小食的代表。它,就是“沙茶粿”。
小时候,贪嘴的小毛病,高楼八层也阻不了我,总在每个夜晚,九点过后,提着那个不锈钢双层保温壶,噔噔噔跑下楼梯,来到拐角处那家粿条小摊。
粿条小摊也就是个木头板车,半张饭桌那么大。几张小木凳、两张小方桌,围在板车的右侧边上。
“叔喂,碗灱碗㴷!”
“坐!马上!”
一样的台词,每晚不变的对话。话音刚落,我习惯性将保温壶轻放在板车上,找了个角落的位置靠墙端坐。
阿叔手脚利索,却难抵客源丰富。我等得焦灼,时不时站起往锅里瞧一眼,又坐下。
阿叔看我坐立不安的样子,手里忙活着抓粿条,肉菜,一边笑道:“快了到你了,阿叔煮碗给你!”
这话令我心安,亦有几分欣喜与期待。
阿叔指着那一大盘粿条,语气带着得意:“这些全都用山泉水和着米浆打出来的,我亲手打的,凌晨三点就要打好了,蒸出切条!”
这样的话总是落在我耳底心底,我常是习惯地急急点头,眼角瞥着保温壶里是否已经盛上。
沙茶粿的食材,有着与名字一样的直截了当。
粿条,沙茶酱,花生酱,油,盐,肉,菜,是它的组成元素。
潮州的粿条,软滑着细腻的质地,嫩白着浓郁的米浆香气。软糯着弹性的质感,厚实着咀嚼的感觉。齐整稍偏差丝毫的切口,流露着人工辛勤的劳作。
“碗灱碗㴷”是潮州人对沙茶粿的一句俗语。干捞爽香的沙茶粿,搭配弹牙爽口的牛丸汤,就这样被美名曰“碗灱碗㴷”了。
不锈钢的保温壶,下层盛着牛丸汤,上层装着沙茶粿。手中的筷子搅拌着碗中的酱料、粿条、肉与青菜,馥郁的食材芬芳着幸福的感觉。粿条的原味嵌入酱料的浓香,细腻中流露出独特的魅力,浓稠的美,与清新的甜,肉质的嫩,与青菜的脆,那种感觉,持续我整个美好童少。
摆摊,越来越淡,像音乐落入了渐失而不可见。阿叔的粿条档是一个影子,随着日落而抹走了。
冬夜,是那年的火车。八个多小时的颠簸… …硬车厢上的我,疲惫早已钻入我的身体。下车那刻,寒风跟随饥饿一同迎来,咕咕的肠鸣也赶来合奏。
前边几张木制的小桌,围着四方见底的小凳。一股熟悉的香味,伴着一缕明亮的光芒。
三五成群的顾客,畅快地对碗呵气。白嫩的粿条一溜烟入了嘴,充实着味蕾。
感受到家的乡味,疲倦瞬间丢了大半。点了一份“碗灱碗㴷”,一份已久的心念。
花生酱、沙茶酱,黑的褐的色泽添了几笔生趣的美味。随即而至一碗香飘四溢的清汤,漂浮的牛丸诠释着宋城的滋味。
我囫囵拌了几下粿条,大口吞咽着,仿佛回到当年的八楼,那每一个氤氲着沙茶粿香味的夜晚。
离乡的弥久,愈来愈浓,这大概也是人之共生!沙茶粿,馥郁浓香,就是割不断的情愫。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