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泽||聆听(八一/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朱兴泽 发布:2023-08-03

深情的聆听

咚咚锵锵……这欢快的声音从遥远的村庄又回响在我的耳畔。

依山面田的村庄,在春节来临时总有别样风景,那就是文艺宣传队敲锣打鼓地给军属一家一家地去拜年慰问。宣传队员每到一户军人家属门前,舞龙耍狮,唱歌跳舞,说相声,打快板,最后总是看到军属之家门楣上挂着一朵大红花和一块金色底红色字的牌匾,上面写着“光荣之家”四个大字。

这就是小时候我在农村,看到朴实的农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军人的敬意,成为我内心深处永不褪色的记忆。

儿时我只知道军人光荣,长大后我有了军人文友,从他们的书中或口中,才知道军人或军人之家有多么不容易。

徐建忠是我的第一个军人文友,他曾骄傲地给我看他身穿绿军装、敬着标准军礼的照片。他写了许多小说和散文。他写的长篇小说《摇曳的凤尾竹》和《南腊河畔的青春》,因为他在1969年赴云南西双版纳水利二团一营二连,在当地工作生活过十年,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是历史的再现。他说,是为了战友们集体的记忆而著。我从书中得知,军人的职责不只是阻敌打仗,还有救援抢险和手抬肩扛的经济建设。十七八岁的他们,远离家人,几年不能回家,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他们战天斗地,风雨无阻,是国家的守护者。而今,年迈的他们,再与战友回到南腊河畔时,他们就像一条鱼游进青春的大河,从浪花和流水里听到岁月的回声,那是最深的情啊,他们不禁泪湿眼眶。

2021年,在朋友的聚餐桌上,我又认识了军人姚天恩,他是湖北人,身材高大挺拔,五官端正,军人的英气一眼便能人眼睛看出。他说话不急不缓。他笑着说,小朱,我年轻时写散文在湖北的报上发专栏呢。我见过他刚参军的照片,圆脸大眼,相当英俊。他是上过战场的军人。谈到当年情景,他总会下意识语速减缓甚至停顿,仿佛不忍讲下去。因为他亲眼看到战友在炮火中倒下……后来,他和战友们合著的《铁甲奇兵》两大本,沉甸甸的,我借来看了好久,里面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不好好活着。而今,姚天恩先生已退休,我告诉他,我有一个最好的文学社团在某文学网上,名字叫逝水流年。他说,以后有时间也上文学网写文。

我入了珠海作家协会后,在珠海作家群里认识了军人陈毅艺。他向我展示他胸佩光荣的大红花身穿橄榄绿的照片,腰间还斜挎着旧式的军用水壶,浓眉大眼,英姿飒爽。后来,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军人文友。他们或讲述或用文字告诉我军人的种种事迹。这种声音是我最喜欢听的声音。

某文学网上逝水流年社团的顾问姜鲁宁先生,写了很多军旅生涯的故事散文。他很有学问,退休了又继续被返聘回去工作,他说愿意为家为国发挥余热,带领或组建团队搞智能机械制造评审等工作。或许他想,不握枪的岁月那就握笔,写写军人或革命烈士的故事。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军人,不能忘了我们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他写道,其中有个太华山汤大娘的故事搬上了银屏拍成电影《亲娘》,那是在穷得揭不开锅的岁月,汤大娘为了收养被迫转移的新四军战士的儿子——一个八岁的小孩,再看看一家大大小小的八口人,二话不说,要活命,只有把自己六岁的亲闺女送出去当了别人的养女。姜鲁宁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忘了苦难,不要忘了军人,更不要忘了我们的人民。

我以文字在八一建军节这天,写下我心中鲜红的铭记,聆听岁月深处的最动人的回声,希望这种美好的声音传得远一些,再远一些。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