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台罐煨小肚(美食/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周芳 发布:2023-04-28

微火慢炖养生汤

家乡临水,“台罐”是水乡人独有的称谓,实际上就是瓦罐,一种陶制器皿。“桌面”的正式称谓是“台面”,而用来盛装食物的瓦罐自然是放置桌面上,故谓“台罐”。

家乡人早先的台罐造型单一,做工也粗糙。多为肚大腰圆,口略收,有嘴,顶有盖,罐身一侧有短柄,便于握取。当时,无煤炉,更无燃气。家家支一大土灶,上置大铁锅,顶竖烟囱,取柴草生火。寻常百姓,无多少荤腥可沾,用台罐煨一罐肉汤,能让人回味很久。

我们这里有一则谜语:“矮不墩墩,火灰蹲蹲,肚里油汪汪,嘴中喷喷香。”谜底是“台罐煨肉”。这肉,是在灶膛内煨的。烧锅做饭后,肚膛内未燃尽的柴草灰可以很好地利用。装有肉类的台罐,只有尺高,小心放入灶膛内,四周用炙热的柴草灰埋至罐颈,剩下的,便交给时间了。煨汤时,灶膛内的明火必须熄灭,膛内余温慢慢地让台罐里食物受热,既要保证微沸,又不能潽汤。

时机到,取物包住手柄,小心取出台罐。罐内飘出奇特的香味,已不是小小的盖子能捂得住了。柴火灶的余烬里煨汤,会慢慢形成一层厚厚的油脂,让食物的香味全部保留了下来。而且,肉汤里另有一味——年份久了的台罐,粗砺的外表黑黢黢的,罐内浸染上柴草灰的味道——这种岁月的包浆,让煨制的食物有了一种草木的香气,一辈子和庄稼打交道的农人,对这种香,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如今,随着土灶的消失,那种揉和着草木味的食物,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沉香了。

家乡人的台罐煨小肚,指的是猪小肚。猪小肚是下水,而且不易熟。最先用来煨汤的,传说是街头一个屠夫,屠夫母亲长年乏力,消瘦,心悸心烦。屠夫看着心急,他想让母亲煨点肉汤喝。屠夫老婆舍不得,背着屠夫煨猪小肚——猪小肚价平不好卖。没想到,煨出来的猪小肚软烂易食、香味扑鼻、汤色奶白,屠夫母亲一顿吃完,汤喝尽。不过数月,精气神就足了。在民间,这一偷梁换柱,倒是把健脾清火养生汤传了下来。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趣,一个“煨”字,形象地道出了食物由生到熟的两种方式——在带火的灰里烧熟东西,或微火慢慢地煮。生活困难时期,自是在带火的灰里烧熟东西。而现在,到家乡街头点一份“台罐煨小肚”,自是在明火上大火烧开,微火慢慢煮制。好客的店家再赠送一份焦黄的锅巴,用小肚汤一浇,食客又得有“此味只应天上有”的感慨了。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中山防风应急响应降为Ⅳ级
21239人浏览   2025-07-20
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在中山圆满收官
原创 17456人浏览   2025-07-19
深中通道今晚9时起恢复通行
14407人浏览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