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廿八洗邋遢
过春节需要提前准备。在中山,人们说的“扫屋”这可是全家总动员,男女老少都参与的事情。
过年的首要工作就是“洗邋遢”。在民间,这就是将一切厄运、霉气统统随垃圾扫出门的意思。所以说,洗邋遢可不是一般意义的打扫卫生,颇为讲究。
是如何“洗邋遢”的呢?从小母亲就教我们:第一要注意“扫入唔(“不”的意思,下同)扫出”要先扫门口,按照从外往内,从屋顶到地下,从大厅到厨房嘅(“的”意思)顺序,唔可以乱。千其(“千万”的意思)唔可以由内扫到外,尤其系将垃圾直接从大厅扫出去。咁(“这样”的意思,下同)会将新一年嘅财神都扫走了;第二,屋顶唔可以用扫把扫。因为用嚟(“来”的意思)扫地下嘅扫把邋遢,如果扫屋顶会以下犯上。可以用新嘅竹叶或者鸡毛扫嚟扫。实在没有就买一把新扫把。然后用干净毛巾包住再扫屋顶。
她还说,最重要的是一年一度把每个香炉灰换掉。这天一般会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日,俗称“年廿八,洗邋遢”。
当然,也不一定年廿八当天扫屋,因为担心这天的天气不好。总之,把干干净净过个年作为首要目标,拣个晴朗的日子,搬家什移桌凳,下蚊帐拆被褥,全家动手开始掸尘。男女分工,男人负责干重活。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春节,母亲都会叫我上后门山砍一条竹子回来,在竹梢上缚起一把长柄的扫帚。扫帚也是从山上割下的芒草制成的。然后穿上旧衣服,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掸尘除垢。
妇女们负责的工作更多。把蚊帐、被套拆下洗干净,棉缕、被絮衣服要翻晒,家什要拾掇;擦窗揩桌,清除垃圾......
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村里的水井最为热闹。因为妇女们都拿家里需要洗刷的东西到井边来清洗。经过全面的掸扫,窗明几净,传统的老屋也显得亮堂洁净了。
打扫完屋内的卫生,就该搞个人卫生了。
“女人洗头,男人剃头。”以前没有洗发水之类的东西,女人洗头一般都用“木范子”或“茶麸”。前者,是树上长的果实,打碎后用水一冲,长出大量的泡沫有强力的清洁作用;后者是做茶油剩下的渣,形同豆腐渣,但有小毒,食不得。不过,洗涤效果非常好。洗完头发后,没有结婚的姑娘就梳成两个羊角辫,结了婚的女子要把发髻编好,发髻有蟠龙、螺等造型,编起来比较繁琐。已婚的女人,统称之为“妇娘”,未结婚的女孩子统称“妇娘仔”。现在听不到这个称呼了,都称之为靓女、靓姐了。
过去,凡已婚的女人都要梳髻,穿围裙。这种风俗,延续至改革开放前。有专家说,以前已婚的女人梳髻、戴围裙这种习俗只存在东乡(今火炬开发区)一带。其实,也不一定的。20世纪70年代生的曹边村书记梁志国对我说,这种称谓和习俗,曹边村和附近的村落一样,如出一辙。
相对于女人,男人则要简单很多。男人一般在腊月廿八之前一定要剃头。小时候,我就听母亲说,这是有典故的,并且起源有些悲壮:1645 年清廷在全国强制颁发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被削发,留上金钱鼠尾,只留下脑袋顶上一点点头发,扎出的辫子.....象征着臣服清朝。为了变相抵抗满清统治,汉人就编造了正月剃头会死人的说法。正月一月不剃头,就是意味着一年没剃头。直至1911年,孙中山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颁布了“剪辫令”,通过剪辫子,洗刷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衰弱的形象。
尽管时代已经变迁,但正月里不能剃头的习俗,还留存于中山古村落。
“今晚洗身(注:指洗澡),记得用柚子叶!”每年到年初一的前一晚,长辈都会提醒家里的年轻人。这也是当地人的习俗,把邋遢的东西洗干净,好好地过新年。
“年三十晚用来烧水洗澡的,就是过了新年大吉大利,发财。本地人全部都是咁样子(注:这样)做的啦,老祖宗带来,几百年一代传一代。”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在中山,柚子叶视为祈福、许多人家都种用柚子树,以备不时之需。
在除夕烧水洗澡时,就会把柚子叶放进去,柚子叶煮的水透着绿的颜色。用柚子叶煮的水洗澡后,肌肤上也保留着一股淡淡的自然清香味道。
时代变幻,但是中山人从来都没有把这些习俗落下。
还有,在年初一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的大小水缸挑满水。当地人称之“担水”。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大水缸,往往要来回担好几次水,才能把水缸装满。那为什么要在年初一之前把水缸装满呢?这个问题农村里老一辈人是最清楚的了。有个迷信的说法是,年初一是全年第一天,这天缺水了,意味着全年都缺钱了,不得了啊。
总之,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