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春‖朱红娜小小说《角落》(荐读/简评)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6-06

【赏析】

老年群体的精神向往
——荐读朱红娜的《角落》

《角落》是朱红娜最新发表在《羊城晚报》上的一篇小小说佳作。同样是写老年人,《角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角落,不起眼的地方,但“确实是社会新闻的收集地,也是社会新闻的发散地”。李叔对这个角落很向往。可他不善言辞,只听不说。自尊心让他觉得老这样太难为情。于是以摆摊卖不赚钱的袜子体面逗留。

没有人关心诸如李叔之类的存在与消失。即使是对他不赚一分钱摆摊行为“有着不可告人秘密”的揣摩都显难得。没有人知道李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或者说是不知所往,不知所终。

退出社会委顿于家庭内心孤独寂寞的老年人,仍然有着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需要一个重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与人交流的角落。他们更需要走出角落。社会应该还他们走大道进大堂的日子。

《角落》的结尾堪称小小说独特有力的那条豹尾。这个独到的结尾让这篇小小说,有了不同于其他同题材小小说的新鲜感与陌生感。那个酷似李叔的摆摊人竟然就是我自己。读懂了李叔内心的我,关注过老李的存在与消失的我,又多了一层关注的理由。

《角落》作者朱红娜老师以作家的敏感,发现并呼吁社会对老年人包括精神追求的关注。行文节制内敛,语言精致准确。描写这样一篇老年人现时状态心理追求的故事恰如其分。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养,不应该局限于丰衣足食,老年群体的精神追求不可忽视。老年人的快乐和幸福,彰显出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关怀任重而道远。

独特的小小说题材可遇而不可求。独特的艺术感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小小说作家们不懈的追求。朱红娜老师做到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原文荐读

朱红娜‖角落(小小说)

门口有个角落。平时,有人在那聊天,有人避雨,有人等人,有人等车。角落不大,然而喧闹,角落是社会新闻的收集地,也是社会新闻的发散地。我每天要经过这个角落上班下班,有时候也加入聊天队伍,大家都不熟,但也不陌生。不知什么时候,角落突然冒出个摆摊人,摆摊人看上去七十出头,头发已全白,但气色红润,皮肤饱满,鲜有皱纹,一看就不是乡下人,倒像是哪里的退休职工,只是眉宇间挂着一串压抑,看着不太从容。

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地上摊张塑料布,布上躺着几双袜子。老人是否觉着自己像一块石子,丢进池塘,泛起圈圈涟漪?但老人的石子太小,池塘并未泛起一丝涟漪。来来往往的人并未在摊前驻足,站在角落的人也未瞧他一眼。

奇怪,这也能赚钱?我悄悄观察了几天,老人依然一脸严肃地坐着,袜子依然一成不变地躺着。我蹲了下来,装作想买袜子的样子,询问价钱。老人将几种袜子介绍了一遍。每一双袜子,都贴有价格,有三块五,有五块,有十块。

我要是全买了,您能赚多少钱?我对老人说。不赚钱,不赚钱。老人摆摆手,一分钱都不赚。不赚钱摆摊干吗?嘿嘿,嘿嘿。老人笑着,脸上露出了一丝腼腆的模样,并没有回答我。老人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老人每天准时出现在角落里。太阳出来刚好撒在他身上,太阳落山他还在马扎上钉着。我发现他并不专注卖袜子,而是用心听人聊天。角落里的人什么都聊,聊疫情,聊三娃,聊减负,聊物价,聊养老……但他从不插话。

我总会跟他打个招呼。他并不是那种很善于交流的人,你问他一句,他答一句。大叔贵姓啊?姓李。李叔,有缘了,我们都姓李。那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叫你大侄子。这是他说过的最幽默的一句话。

老伴呢?走了。孩子呢?在深圳。住在哪里啊?里面小区。一问一答,都很简短。有时候也不答,比如问他,怎么会来摆摊呢?有无想过再找个女人呢?他就嘿嘿笑一声。笑声憨厚又低沉。

一天,我去附近的超市,看到李叔从超市里拿了一大堆袜子在买单。原来他从超市零买回来,在角落摊位零卖,每双袜子的价格还是超市的标签,看来摆摊真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想上前跟他打个招呼,但一想老人既然有秘密,还是不要让他尴尬为好。

日子在日出日落中翻页,角落里每天上演热闹生活剧,李叔似一名观众,在角落静静旁观。我出差半个月,回来以后,再经过角落,发现李叔不见了。而且一连几天,都没有出现。我问角落里的人,他们都说没注意呢,也不知哪天开始就没来了。我问角落旁边的小区保安,看到卖袜子的摆摊老人了吗?保安说,不知道。我想去物业公司查一下,却发现除了知道他姓李,并不知道他住几栋几楼,更不知道他的姓名、电话。

李叔就这样从我的视线里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我从未想过需要留下他的联系方式,确实也不需要留下联系方式。他与我非亲非故,只是人生千千万万过客中的一员。但他顽固地驻扎在我心里,不时他就从脑海跳出来,在我面前嘿嘿笑一声。

妻子去省城帮儿子带孩子了。偌大的四房两厅本来就只有我们夫妻二人居住,平时都是冷冷清清的,妻子一走更是空空荡荡。我每天早上起来,便迫不及待去角落,在那里,我能感受到些许热气,感受到人间的烟火气息。突然一天,远远的,我看到李叔又坐在角落里,小马扎上,面前摊张塑料布,布上躺着几双袜子。我快速走向前去,却发现坐在小马扎上的竟然是我。李叔好像在哪里朝我嘿嘿笑了一声,我揉了揉眼睛,他倏忽就不见了。

 作者简介:张迎春,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文字散见于《沈阳晚报》《宝安日报》《河源日报》《梅州日报》《小小说选刊》《小说林》《北方文学》《天池小小说》《小小说大世界》《微篇小说》《小小说美文馆》《中国最好小小说》《中国实力派美文经典》《值得中小学生珍藏的100篇小小说和散文》等,有作品获奖。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赏析、荐读:张迎春
◆原文:朱红娜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