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丨有仁心仁术,还有斜杠人生!今天,向他们致敬!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王帆 林燕英 陈雪琴 徐世球 李鑫 实习生 郑雨欣 幸永沛 李敏妍 通讯员 周明辉 发布:2025-08-19
2025年8月19日中山日报03版

在无影灯下,他们是争分夺秒、迎难而上的白衣战士;在生活当中,他们是用镜头捕捉生命细节的敏锐“捕手”、是舞台中央的深情歌者,是宣纸上挥毫的“墨客”……他们在“斜杠人生”的不同角色转换中,淬炼医者仁心。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近这群特别的“斜杠”医生,看他们如何在繁忙紧张的医疗工作之余,用独特的爱好点亮生活,滋养心灵,甚至将这份热爱悄然融入对患者的关怀之中,开出别样的“治愈处方”。

李晓群:
跨界成为获奖无数的“摄影师”

《重生,一位心脏移植患者的故事》《手术室除夕夜》《洛珠白姆的中秋节》《长龙卧波伶仃洋》《航拍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世界级工程和建造者》……

近来,在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楼(杨郭恩慈大楼)出入的患者,总能在一楼长廊外,看到中山市人民医院震撼人心的“深中融合 医路前行”为主题的职工摄影展。

这个摄影展,现场共展出7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聚焦医疗一线,展现医者初心;有的记录医护人员眼中的山河之美、人间烟火;有的展现了深中通道这个“世纪工程”的雄伟壮丽及大湾区建设新貌。

该展览的策划人之一,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山市人民医院摄影协会会长、医学高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山市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的创始人、医学影像科学术主任李晓群。

自1992年来到中山市人民医院工作以来,李晓群推动该院介入医学科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成为拥有60多名医护人员、一年做10000多台介入手术的大部门。

除了是高水平的介入医学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晓群也是远近闻名、获奖无数的跨界“摄影师”。

李晓群在拍摄医疗主题内容。受访者供图

他的作品《生命拯救交响曲》曾入选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建国70周年优秀作品展;《战胜死神的微笑》入选“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超级工程——建设中的深中通道》获第六届中国图片大赛唯一评委会大奖;《初吻》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重生,一位心脏移植患者的故事》获得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实类推荐奖……

作为医生,在拍摄医疗题材时,“局内人”视角、充满人文关怀是他独有的优势。其中,他耗时五年追踪拍摄的《重生,一位心脏移植患者的故事》系列作品,感动了无数人。

在他的镜头里,音乐教师李军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前,与医生紧握双手的期盼;医护人员向器官捐献者鞠躬的庄重;手术团队30分钟内精准传递供心的紧张有序;术后李军以歌声感恩医护、出院后重返音乐讲堂、生育二胎等人生时刻,都被一一定格。他将这类较为稀缺的摄影题材,用温情的生命叙事方式进行呈现。

此外,医护人员全身湿透的背影、重症监护室护士为患者梳头的温情、新生儿科“袋鼠式护理”的暖光等,都是他镜头下充满医学人文温度的瞬间。他总是反复观察,通过“小切口、深挖井”记录生命瞬间。

当镜头转向窗外,李晓群又是城市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在世纪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设工地上,为捕捉最真实的瞬间,五年多来,他80多次深入建设现场,与工地上的劳动者同吃同住,拍下了近万张见证历史时刻的作品。

李晓群在拍摄深中通道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好的摄影师,应该是有思想的摄影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晓群说,用光、视角、瞬间捕捉、动作呈现等,只是摄影技巧的一部分,属于较浅的技巧,好的摄影作品,应是能够表达深刻思想的作品。

“医学是我的专业,摄影是我的爱好。医学和摄影都能为我带来愉悦的心情,比如抢救急诊大出血的患者起死回生,会让我高兴,记录到好的场景同样让我开心,通过摄影作品传递医患关系的温暖,是两者结合的意义所在。”他表示。

“医学其实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浓厚的人文情怀,医务人员拥有摄影爱好,能够培养医生更细致、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反过来也会促进医学专业的发展。”同时,他认为,医疗领域的摄影,能够帮助公众理解医疗行业的复杂性和温度。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医务人员有误解,但其实医务人员很辛苦,没有太多节假日,还需要终身不断学习,且医患关系大部分时候都是非常融洽的。”他希望通过镜头,加深公众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互相理解。

萧绮莉:
不断发布新歌的乐队主唱

“作为医生,我用手术刀和药物治疗患者;但作为爱音乐的人,我用旋律治愈自己。”在同事眼中,中山市中医院肛肠科医生萧绮莉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国家炎症性肠病质控中心认证专家,专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和肛周常见疾病。但鲜为人知的是,脱下白大褂的她,拥有另外一个“斜杠”身份:她是一位乐队主唱,一个能写词作曲的音乐人。

六岁那年,萧绮莉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学习弹奏吉他、入选校合唱队接受专业声乐训练、大学加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合唱队和电声乐队,音乐始终陪伴着她的成长。

大学实习期间,她加入了人生第一支乐队——旋律黑金属乐队Holy Power,担任女声主唱和填词。正是在这段时光里,她结识了同样热爱音乐的元元,并加入了他的乐队Flamer——一个由医学生和工科生组成的奇妙组合。

多年过去,萧绮莉已成为市中医院的骨干医生,但她与元元的音乐友谊却从未褪色。尽管工作繁忙,他们仍通过线上合作的方式继续创作音乐。

萧绮莉在在顺德一个音乐节上演唱歌曲。受访者 供图

“这些年我们已经合作发布了6首歌曲。”谈及音乐时,她眼中闪烁着光彩,“如果时间允许,今年会再推出一首新歌。”

在医学领域,萧绮莉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亚专科负责人,13年的从医生涯中,她积极推动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疗,建立了中山地区首个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疗协作组,促使亚专科获得红十字会认证为炎症性肠病关爱中心。这些扎实的医学工作给患者提供了更系统、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我一直以工作为重,因为这份工作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萧绮莉笑言,尽管酷爱音乐,但分配给音乐的主要是碎片化时间。

2022年,她通过网络面试加入了“阿尔达之弦”音乐团体,获得了更多的音乐创作灵感和力量,近年来共同发布4首歌曲。她认为,医学事业如一双无形的手,鞭策着她不断前行,而音乐则成为她荡涤心灵的“受体激动剂”。

她发现,炎症性肠病的研究探索和跳动音符的多重组合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都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值得一生求索。

张平世:
书法“高手”挥毫书写医者仁心

近日上午,中山市博爱医院医技楼2楼特需中心产科门诊内,不时有孕妇前来就诊。门诊内的副主任医师张平世,是一位既能持手术刀迎接新生命,又能挥毫泼墨的妇产科医生。

张平世正在为患者看诊。记者 余兆宇摄

17年来,张平世积累了丰富的妇产科临床经验,用精准的医术守护母婴平安,同时他也以书法为友,在一撇一捺中涵养医者初心。

“产科工作的压力,业内早有调侃,得有牛一样的身体、猪一样的胃口、猫一样的敏捷、狗一样的嗅觉。更要有铁打的神经,随时能投入战斗,也随时能放下负担。”对他而言,这方书桌与笔墨,已然成为高压工作中的“解压阀”。

追溯与书法的结缘,要回到初一。那时的他,更多是出于兴趣,觉得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刚劲有力的字,实在神奇,但对书法艺术尚无深刻理解。真正让他将书法与职业联系起来的,是大学期间一位外科学教授的话:“想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建议回去多练字或织毛衣。”

后来他发现,手术操作时老师总是强调的刀锋垂直切面、垂直进针,与书法所要求的“中锋行笔”高度契合。这种对精准和稳定的共同追求,成为他坚持练习书法的内在动力之一。

2008年,张平世从广东医科大学毕业到中山市博爱医院工作后,开始了真正系统的书法学习,他还慕名拜访了多位书法名家。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多次入围市级展览,还在广东省医师协会举办的书法征集大赛中获得最高名次特等奖。

2018年,他牵头创建了博爱医院书法社团,每两周给社团成员上一次课。逢年过节,他也会为同事挥春送祝福,让书法这个“解压阀”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专业的医学训练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又指导着我的书法实践,而书法的精进则反哺于临床。”张平世认为,无论是书法还是医学技能的磨炼,都离不开“刻意练习”——一种高度专注、目标明确、系统性极强的练习方式。

“医生这行,得用一辈子时间修内功、练外功。对于我而言既要积淀学识、精进技术,也要涵养艺术修为。”张平世的话语中,满是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也藏着书法艺术为他从医之路晕染的独特底色。

李方舟:
医院里的“六边形医生”

近日上午11时许,中山市口腔医院特诊科主治医师李方舟刚结束一台牙科手术,洗去手上的消毒水、摘下口罩,趁着片刻闲暇接受了记者采访。

从医14载,李方舟以精湛的技术和超高的患者满意度,成为诊室里“一号难求”的标杆。同时,同事周明辉评价他是“六边形医生”,因为他不仅医术精湛,钢琴、朗诵、主持、舞蹈、田径、篮球等才艺更是样样精通。

李方舟在参加职工好声音比赛。 受访者供图

他的文艺才能,在高中时期已经显现,彼时,他已成为国家一级声乐特长生。2011年,他从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毕业,专业领域之外,李方舟的“多面”同样亮眼。参加工作后,他在文体活动中不断展现才艺。

2024年医院春晚,他与院长合唱院歌《守护》,高音清亮,穿透人心。2024年1月中山金色大地音乐会上,他身着白衬衫站在露天舞台,唱响《祖国不会忘记》。

空闲时间,他还加入乐队,成为乐队的主唱,在舞台上一展歌喉。每年医院春晚,作为总策划人的他,从节目筛选到舞台搭建,忙得不可开交。如今,中山市口腔医院春晚已成为医院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作为医院工会副主席,他在诊疗工作之余,积极带领职工开展丰富的业余文体活动,增强医院凝聚力。

他牵头成立4个兴趣小组,成为同事们缓解压力的“充电站”。他常说:“让大家开心工作、健康生活,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梁嘉怡:
用科普知识传递生命关怀

身材纤细、外表温婉的梁嘉怡,任职于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她是一名妇科医生。在近9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不仅在妇科领域深耕不辍,还积极投身科普视频制作,助力公众对疾病建立更科学的认知。她的科普作品,在多项比赛中获奖。

梁嘉怡为患者科普医学知识。 受访者供图

她的科普作品如《子宫内膜的冒险之旅》等,在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举办的比赛中屡获佳绩。作为妇科宣传员,梁嘉怡在精进手术技巧的同时,也承担起科普的重任,并从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面对临床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时,发现她们有时甚至未察觉自己已患病,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存有排斥心理,这让我深知科普之路任重道远。”梁嘉怡补充道,门诊中,月经病和各类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是她尤为关注的群体,这也激发了她创作一系列科普作品的灵感,能让大家重视健康,就证明科普工作是有意义的。

策划/统筹 王帆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