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产业脊梁’”深调研·成都丨市井烟火点燃的街头,不仅是拍照的“背景板”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中山+ 记者 颜子怡 何淼 吴森林 谢琼 发布:2025-04-0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去成都旅游,坐落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远洋太古里似乎是游客绕不开的去处。在太古里,可以看到川西民居风格的地面独栋商业建筑,可以感受“快耍慢活”的业态理念,可以体验开放式街区购物乐趣,也可以只是静静走一走,享受最繁华之处的一隅静谧。太古里不仅是一个商业中心、一个打卡景点,更映射出成都的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

在创新驱动、价值延伸和生态协同的发展路径下,文旅产业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深度融合的“催化剂”。2024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要坚定不移把文旅产业作为中山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的文旅城市,闯出一条“文旅兴市”“文旅留人”“文旅带产”的新路子。3月底,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骨干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队,深入成都市远洋太古里和玉林东路街区,对话街区设计师,探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建设经验。

太古里一角。杨启宁 摄

文脉新生:
在历史肌理中生长现代商业

建在1600年历史的大慈寺周围,面对有着较长街市存在历史的区域,太古里建设之初,便将历史保育放在了核心位置。这并不是指打造古街古镇、刻意做旧街区,而是结合当地建筑特色,在保存好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让其和现代的生活碰撞出新变化,从而焕发青春。

漫步太古里街区,仿川西民居的建筑随处可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在保留原有结构与外观的基础上,进行了内部空间的优化与功能置换。比如法国奢侈品牌LouisVuitton在中国的首家餐厅,就位于太古里的广东会馆内。历史上,广东会馆是成都地区广东籍人士聚会的场所,经修缮后成为“城市会客厅”。如今,LV延续其社交属性,以现代风格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了又一城市地标。

法国奢侈品牌LouisVuitton在中国的首家餐厅,位于太古里的广东会馆内。记者 颜子怡 摄

一改都市普遍具有的孤立的、封闭式商场模式,太古里的真实场所感、文化感和生态感让它远超商场概念,成为成都市中心亮眼的组成部分。太古里的流量密码之一,或许正是对历史的成功保育和对在地文化的尊重。

玉林东路街区的打造,也是出于不谋而合的同一理念——尊重在地文化。“玉林东路曾经是中心城区,它的改造也叫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所以我们的主题是市井化、生活化、场景化,让它成为成都文化的代表。”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设计师陈小晶介绍道。

陈小晶提到了关键一点,即规划先行。片区谋划的主题定位是什么?最终打造成什么样子?与周边社区和群众是什么关系?厘清思路,才能保证后续的改造按照统一的宗旨贯彻下去。玉林东路改造的目标,藏在八个字里——“烟火玉林·优雅成都”。梳理街区现状,本着首先服务在地居民的理念,打造出“像成都人在玉林那样生活”的城市幸福生活样板,创造“回归老城、更新老城、活化老城”的成功典范,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成为四川省首个获全国推介的老旧街区改造类先进做法。

中山记者团采访陈小晶(左一)。记者 颜子怡 摄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走过小酒馆的门口……”踱步于玉林东路,赵雷的《成都》便不自觉地在耳畔回响。旋律里,成都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事实也是如此,从街角的一株绿植,到巷口的一家小店,在玉林东路走一走,便能明白成都人是如何生活。

业态焕新:
从购物到生活

为什么太古里能成为城市生活的“磁石”?为什么玉林东路能引来众多年轻人?答案还藏在每一家店铺里。

在天府之国,“慢生活”已经刻在当地人基因里,太古里并不想孤立于当地生活方式之外,而是希望融入其中,让这一开放式街区,和成都人交互。这一理念的更深层次表现,流露在太古里的日常氛围里——“咕噜噜”的冲茶声与大慈寺的钟磬声应和,门店外的小花园下坐着闲聊的旅客,每个走进来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同样的,正是出于互动式理念,入驻太古里的各类品牌,也释放出与人碰撞的信号,让人们不仅仅以买东西为目的,而更注重体验过程。比如,在太古里营业了十年的BEAST野兽派,从最初的花店,成长为知名艺术生活方式品牌。“在网上看一看,来太古里打卡的游客,基本都会拍到我们店,特别是店铺门口的小花园。”店员杨杰说,相较于产品体验,服务体验和艺术感是野兽派更想给予顾客的,比如小花园,四季常换常新,不时能看到手捧咖啡在这闲坐、漫谈的路人。

在太古里营业了十年的野兽派店铺。记者 颜子怡 摄

玉林东路的改造,也进行了业态创新。根据成都市提出的“五个一”街区更新路径,即“新招一批、保留一批、提升一批、搬迁一批、挖潜一批”,玉林东路在保留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化业态的基础上,新招了一批受年轻人青睐的业态,比如倡导新酒饮的小酒馆、装修别致的现烤面包店、陈列美观的瓷器店等等。“我们充分考虑了区域内部产业人群的生活需求和消费习惯,结合时尚潮流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陈小晶说,这条长750米的路上,有超140家店铺,每一家店铺的主体造型、入口、橱窗、店招都进行了单独设计。在美观的基础上,又赋予每个商铺独特的个性。

玉林路上的店铺。记者 颜子怡 摄

焕然一新的商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集聚效应。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另一方面,社区拥有了自我更新迭代的能力,还带动不远处的芳草横街等街区自我改造,让“烟火玉林”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向外辐射。这样的街区不仅保留了市井烟火的韵味,也展现了现代潮流的魅力,实现了新旧元素的和谐共生。

玉林路上的面包店。记者 颜子怡 摄

陈小晶提到一个细节,道路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汽车优先”理念,转变为以慢行交通为核心。车行道与慢行道的高度差被抹平,车行道路宽度被缩减,拓宽了慢行通道。如此一来,从视觉效果上看,街道更显宽敞,更重要的是,非机动车道的增加,不仅为行人提供了更多空间,还活跃了商业街区的氛围。在规定时间内,街边的店铺可以在指定的慢行道区域摆摊,端一杯小酒坐下闲聊已成街道的常态。

玉林路街景。记者 颜子怡 摄

中山答卷:
打造“湾区生活样本”

视角回到中山,这座底蕴同样深厚的城市,与成都在历史文化保护及街区打造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可探索。

中山拥有着悠长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孙文西历史街区,承载着往昔的商贸繁华,见证了中山的发展变迁。中山也有着独具特色的老旧小区,记者走访竹苑新村时发现,在远离大街的居民区内,开着不少“小而精”的店铺。打造具有中山风情的生活样板街区,用浓厚的生活气息,吸引游客深入体验中山的烟火气与文化魅力,或许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规划定位层面,中山可深度挖掘本土特色,以文化为魂进行顶层设计,避免盲目复制“古街模板”或“网红街区”。成都太古里依托大慈寺千年底蕴,玉林东路紧扣 “烟火成都”主题,均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精准锚定。中山坐拥孙中山故里、岐江公园、石岐老城区等多元场景,拥有香山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等宝贵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建筑风貌修缮、历史场景复原,构建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带,让街区成为“可阅读的城市历史书”。太古里和玉林东路的业态布局表明,文旅产业需平衡“生活化”与“时尚化”。在业态创新方面,中山可围绕“人间烟火气”定位,打破传统商业思维,构建“体验+社交+文化”的复合型业态体系。

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深耕、对创新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民生需求的关注。中山在推进文旅产业时,需立足自身特色,让历史文脉在现代商业中延续,让市井烟火在文旅融合中升华,最终实现“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的发展愿景,走出一条独具中山魅力的文旅产业振兴之路。

【记者手记】
在城市的温度里找到文旅密码

文旅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表达,成都的“快耍慢活”背后,是对城市生活本质的回归。

在成都调研过程中,记者采访了一名叫静静(化名)的女子,她是一位在中山工作15年后,又去成都工作的广州人。在中山时,静静很喜欢老建筑,经常和朋友去曹边村、左步村、三溪村,那些爬满青苔的砖墙,那些写满故事的雕花木窗,总能让她触摸到中山的脉搏。她认为,中山自身的文化、珍贵的村落,是最好的文旅资源禀赋,也是流淌在大湾区、不同于任何城市的鲜活基因。静静感叹:“为什么那么多宝贵的历史资源,没有实现与现代的真正对话?”她的疑问,恰也是此次调研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思考,我们不禁追问:当文旅改造过度追求“网红化”“商业化”,是否正在不知不觉中让城市失去最本真的温度?在中山建设“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的征程中,或许我们要的不仅是资金投入和项目开发,更是一场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玉林路街景,充满烟火气。记者 颜子怡 摄

在玉林东路上,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住在附近的老人慢悠悠提着篮子去买菜,路对面的彩绘墙下,特意前来游玩的年轻人正开心地拍照。这看似平常的一幕,恰恰是玉林东路改造最成功的注脚。没有刻意割裂“原住民”与“新访客”的需求,而是通过业态的巧妙布局,让这种“代际共生”的场景,书写出文旅改造最温暖的落脚点:既留住了城市的根,又长出了时代的新芽。

文旅产业的内核,是对人的尊重。太古里的成功,在于它将消费者从“购物者”变成了“生活体验家”;玉林东路的魅力,源自对本地居民生活场景的精心守护与创新升级。反观中山,无论是曹边村的侨乡老宅,还是孙文西路的骑楼长廊,都承载着无数人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应成为市民与游客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生活剧本,而不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打卡点。

玉林路夜景。记者 颜子怡 摄

中山的文旅升级,需以“尊重在地、服务民生”为根基,通过业态创新让文化可消费、通过技术赋能让历史可触摸、通过社群运营让街区有温度。唯有如此,方能将“湾区枢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诗意栖居”的生活魅力,真正实现“文旅留人”的战略目标。

离开成都时,玉林路的民谣还在耳畔回响。中山的文旅之路,不应是对其他城市的简单复制,而应是一场寻回城市记忆、重塑生活温度的旅程,或许如此,就能找到属于中山的“快耍慢活”。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