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中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议要求牢牢扭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强基之要”,以更大信心、更大决心、更大力度锻长板、补短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奋力争先。
中山产业门类齐全,拥有一大批优秀企业,撑起了高质量发展的蓝天,无论是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还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山都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因地制宜找准发力点,实现新突破?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高校、研究院、民主党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献计献策。

陈长彬:
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态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助推产业体系的创新性、高效性、安全性、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性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它强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创新不再是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中山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与集群创新、产城融合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与营销模式创新,全面打造企业集聚化、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大型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性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可以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直接反映了生产效率的高低,这是高效性的核心体现,这种高效性不仅体现在单个企业的生产水平上,还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提升整个产业体系效率,例如,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附加值;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中山是产业链配套最完整、最便捷的湾区城市之一,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产业体系能够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建立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其突破和应用对于保障产业体系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可以显著提升产业体系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中山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利用湾区地理位置优势,借力国内外知名院校、科技平台和人才资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
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面向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传统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山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赋能因素,如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五、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追求高质量、高效能、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强调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和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山作为广东省首个获“国家生态市”称号的地级市,一直以生态优美而备受赞誉,同时,中山也是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的城市,运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和新技术实现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与环保理念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六、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化
新质生产力强调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山与深圳、香港的合作,实现深中产业一体化。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还体现在技术、数据、人才等要素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形成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推动了产业体系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教授)
马荣华:
发展飞地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引擎

借助深中通道,深中一体化,发展飞地经济,是当前中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所谓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区划限制,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飞地经济的魅力,在于它重构了区域经济的地理逻辑,过去,中山企业若想对接外部高端资源,往往需要远赴他乡设立分支机构,成本高、效率低。如今,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中山将创新“端口”直接嵌入大湾区核心城市。飞地经济,可使中山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深圳丰富的科技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中山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飞地经济模式,可推动智能家居、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中山优势产业与深圳数字经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可在翠亨新区划定“深圳科创园中园”,实施深圳前海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注册在深圳、生产在中山,共享两地政策红利。针对中山灯具、家电产业集群,可引入深圳优质AI企业,共建“智能家居联合实验室”,开发嵌入式AI芯片和智能控制系统。例如,古镇灯饰可与华为鸿蒙系统合作开发物联网灯具,推动古镇灯饰产品单价提升。可在火炬开发区设立“深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承接深圳科技产业链外溢,规划土地建设专业化园区。推动深圳鹏城实验室在中山设立光电技术分中心,联合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攻关激光显示技术;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在中山健康基地设立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建立“深圳研发+中山中试”接力机制,对在中山实现产业化的深圳科研项目给予额外补贴。共建大湾区算力枢纽中山节点,接入深圳国家超算中心算力网络,为中山企业提供低成本工业仿真云服务,降低中山中小企业上云成本。
依托深圳优质金融资源,搭建中山产业供应链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中山制造企业纳入深圳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实现应收账款融资利率降低。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与中山共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联合深创投设立中山子基金,对中山拟上市企业实施“1对1”陪跑计划。推广“投贷联动”模式,鼓励深圳银行对中山科技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研发贷”产品,按研发投入给予信用贷款。在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设立中山离岸创新中心,允许中山企业通过QFLP渠道引入境外资本,探索深中两地QDLP试点额度互通。
发展飞地经济,可有效破解中山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带动中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深圳金融资源对中山实体经济渗透率提升,形成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样本,助推中山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博士)
程玉伟:
围绕“四新”精准发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从新机制、新生态、新空间、新标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建设要素配置新机制。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配置的方式、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中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要素保障。一是协同化配置。深化各类要素协同机制改革创新,依托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借力知名院校、科技平台和人才资源,引导大院大所联合中山的龙头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攻关任务,让平台成为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协同企业和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发展政策和立项评估等,提高产业政策效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二是市场化配置。以“工改”为契机,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区域平台创新要素实现互通。利用数字技术驱动生产要素的更高效流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全面精准衔接、高效有序互动、协同融合发展。
构建数实融合新生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数据要素赋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通过数实融合促进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一是在数据权属方面建立更为细致的规范制度。依托中山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起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体系,深化企业数据资产入表试点工作。二是创新数据要素场景应用。进一步提高数据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创造新产业、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企业出具专业智能制造诊断报告、规划企业转型方案,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质效。三是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支持“链主”企业、数字化服务商通过产业纽带和技术扩散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推动数据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高效配置和有序流通,延伸数实融合产业链条的广度、深度。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要在更大范围布局产业生态,优化各类要素赋能产业发展机制。一是深化市内外区域合作。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纵深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促进区域联动、互补共赢,在珠江口两岸重塑“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协同”的产业关系,拓展中山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中山各街道产业园、创新平台之间的创新资源实现互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二是选准产业链布局突破口。优化布局重大生产力,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促进中山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三是扩大企业创新空间。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失误失败给予包容、帮助。建立跨区域、跨机构的创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创新要素以项目化、清单化、制度化方式开展战略合作。
打造政务服务新标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高质量的政务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性支撑。一是聚焦服务主体。多出企业急需、通俗易懂的有效政策,及时回应企业诉求,提升行政效能。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办理为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普惠化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探索建立涉企政策咨询委员会,提升涉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针对性,保证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声音,增强政策适用性。二是延伸服务链条。聚焦政务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咨询业务,在政务服务办理流程、申请材料、办事要素、特殊情况处理等涉企服务场景,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应用。三是缩短服务距离。探索建立由土地、电力、住建等重点要素保障部门的一把手及业务骨干组成的服务小组,跟踪重点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工作台账机制,现场集中力量协调解决各园区企业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
(作者系北大汇丰智库副研究员)
丘书俊:
实施“三大行动”,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山要加大力度锻长板、补短板,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新年伊始,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诸多杭州科技创新公司“出圈”,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要结合中山实际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主动对接杭州等地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优势,建设人工智能应用赋能平台,加快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在中山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应用,促进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高端升级,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中山制造”典型应用场景。
二是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紧紧抓住深中通道通车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用好“工改”腾出的广阔空间,着眼长远做好重点产业重大园区规划,主动对接深圳新一版“20+8”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光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和重大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配套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中山制造业基础扎实的优势,聚焦低空经济重点领域,形成中山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三是实施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瞄准“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领域抢占先机,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为核心载体,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6G)、可见光通信、绿色氢能、未来智能终端、未来生命健康等细分产业,不断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提升未来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作者系中山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
李兴国:
以智能机器人产业为切口,实现“有中生新,向新发力”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定位和产业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中山以工业立市,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在现有优势传统产业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融合共生发展,实现“有中生新”。培育新兴产业乃至未来产业,向新发力,不失为在中山产业土壤中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机器人产业正朝着更加智能和自主的方向加速迈进。
有专业机构预测,智能机器人产业正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又一个产业风口,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广东是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聚集区,产业规模、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作为中国的创新和制造中心,深圳市机器人在产业链条建设方面优势显著,基础技术实力充足。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与深圳一桥相“链”,仅半个小时车程,从产业交流协作方面来看,在主动对接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上具有非常好的地缘优势。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资源,从传统产业基础的“有”中生“新”,向新而行,谋划布局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极,以在新一轮竞争中抓住产业风口,不要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浪潮中缺位,从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说,智能机器人产业,已经当仁不让地走进了中山未来发展的产业视野。
二、智能机器人与中山传统产业高度关联
中山以工业立市,工业门类齐全,传统产业基础扎实,近些年来,一直在加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对于中山来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共生的。
智能机器人产业融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层次,结合了机械设计、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和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产业链路非常复杂。中山传统产业凭借完整成熟的产业基础,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度关联,完全可以实现“有中生新”,催生出智能机器人产业。
目前,在平台方面,中山已布局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等产业孵化平台,有专注智能算法和系统集成的鑫光智能等小巨人企业。在机器人视觉智能感官方向,中山有200多家光电企业,有良好的光电产业基础,有联合光电、弘景光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节、运动控制等肢体方向,有大洋电机、格智美、惠利普等电机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有世豹新能源等电池储能专精特新企业,有盈科等轴承类专精特新企业,有鼎立森、博锐斯、智隆等新材料小巨人企业,以及大批的五金、塑料制品等企业均可参与智能机器人的生产制造。
当然,我们在“有中生新”的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准备不足的情况。具体来说,一是政策规划方面不清晰;二是在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方面较弱;三是整体发展氛围不足。
三、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有关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对接落实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省培育未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我市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明确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出台支持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政策,支持引领产业发展。
2.优化产业布局。抓住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关键期,加强政策引导激励,支持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整机、上游基础部组件及软件研发上发力,着力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力、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针对优质智能机器人企业,量身定制“一事一议”招引落地政策,重点引进机器人整机和关键技术科创型企业,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形成。
3.打造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加大研发设计、质量认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供给,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4.加强对接协作。紧跟深圳等核心城市,充分借助深中通道带来的深中一体化优势,发挥中山配套产业的资源优势,引领配套条件好的优质企业,积极向深圳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对接,发挥中山光学、电机、五金、新材料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在“机器肢体、通用产品”等方面做好应用对接。组织召开智能机器人发展沙龙、论坛、对接会等,凝聚产业共识,引导企业发展。整合市内智能机器人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资源,推动成立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积极开展产业交流。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副主委)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