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谋篇布局和实践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以全新的改革思想指导新实践、引领新变革,对于进一步用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具有深远意义。
一、与国家“同行”,坚持“党的领导,国之根本”核心原则
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在许多重大改革、重大关头、重大问题上果断决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和各种风险挑战,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机制,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通过这些原则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行稳致远,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与人民“同心”,践行“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价值追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真正有意义”。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党和国家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改革主体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只有真正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与人民同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依靠亿万人民的伟力和奋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营造激励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焕发出来,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底气坚实、动力强劲。
三、与时代“同望”,强化“锐意进取,向新而行”责任担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扎稳“时代立场”使全面深化改革行有所向,意味着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好守正创新这一重要方法。党领导人民在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改革前进的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坚持创新才能辨明时势发展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相机而变,使得改革始终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当前,改革面临的问题更多处于深水区中,靠常规方法自然难以解决。需持续向“新”而行,在改革的推进路上,保持创新的思维,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实践发展要求,以灵活、先进的思想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技术攻坚战中锐意进取占据高地,通过勇闯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在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的进程中,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落实,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2023GXJK059);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课题(26-4YYJS07)阶段性成果】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