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科创飞地”如何“孵化”出共赢新天地|理论周刊·圆桌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中山+ 主持人:谭华健 发布:2024-12-23

2024年11月26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意见》发布,《意见》中提到,健全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双向科创飞地”模式。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深中协同联合科创孵化的实践,为“双向科创飞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进行探路。本期“理论周刊·圆桌”特别邀请北京创业孵育协会、深圳北大科创园、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的专家,为深中科创孵化的“双城共鸣”“双向奔赴”建言献策。

中山日报2024年12月23日05版理论周刊·圆桌

颜振军
孵化体系建设要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相适应

近年来,中山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技术创业企业、打造专业孵化服务队伍、形成科技创业孵化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工信部火炬中心正在研究出台新的孵化器管理办法,将提出新的标准和规范。中山科技企业孵化器如何提质升级?笔者有以下思考。

颜振军

一、提高对科技企业孵化器重要性的认识

新形势下,孵化器的经营者、投资者、管理者、评价者都需要转变观念、提升认知。比如,创业孵化的作用——从帮人省钱到帮人赚钱。一直以来的孵化器理论都认为,孵化器的作用就是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但今天看来,只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孵化器必须能帮助创业者提高盈利能力。创业孵化的内涵——从关注创业到产业延展。产业孵化是国际国内创业孵化体系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创业孵化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创业服务,而是更加关注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更注重技术与产业的衔接。创业孵化的价值——从自说自话到融入主流。创业孵化应当与城市、区域、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适配。创孵机构与创业者的关联——从弱关系到强关系。

笔者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下一步发展,应从支撑城市战略发展、市场和政府共同发力、鼓励孵化模式创新、发展增量做强存量、个体提升体系完备等方面进行深化。创业孵化体系必须融入中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创孵体系是创新创业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应当成为党委政府执行各项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提升创业孵化体系能力,应紧紧围绕城市发展大局,特别是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适应。在中山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重点布局的区域,应新组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孵化资源丰富、运营团队强大、孵化绩效优异的创业孵化机构。

二、多维度助推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升级

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的提质升级要与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笔者认为可以从激励一批新机构、设立创孵基金、建设创孵云平台、加强规划和评价等多维度进行创新。

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一支创孵基金,财政主导,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该基金为混合基金,既作直投基金,又作母基金。两个投向,一是对创业孵化机构进行投资,选择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体制机制合理、商业模式可行、团队专业精干的孵化器予以股权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为孵化器背书、为孵化器赋能。二是作为母基金,投资于一些优秀孵化器设立的直投基金。该类基金由孵化器设立管理公司(GP:普通合伙人)负责基金的运营,LP(有限合伙人)还可包括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大企业和相关机构。

可以建立覆盖全市的创孵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对在孵企业、大公司、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创孵资源的交流,深化创孵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时,推动个体创孵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应当研究制订“十五五”中山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规划,就整个体系的定位、方向、目标、任务等做出设计,为市场、行业和相关管理与服务指明方向;加强对创孵机构的日常和定期评价考核,宣传优秀案例,提升整体绩效;可考虑在当前火炬开发区相关工作基础上,成立中山科技创业孵化协会,发挥好行业组织的作用。

(作者系韵网创始人、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博士)

秦志伟
积极探索构建深中常态化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聚集,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进而引领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最为聚集的地区之一,中山是珠江口西岸枢纽城市与创新高地,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健康医药等一批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深中协同共建深中产业孵化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技术转移和交易中心等平台,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科技创新一体化,形成创新合力,对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中协同,重点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深圳“20+8”产业集群和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深中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以“双向科创飞地”为平台,在人才交流合作、孵化服务体系共建、科创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深中常态化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秦志伟

一、建立深中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着眼深中融合互动,积极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完善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不断增强高端人才的双向流动和跨区域创新创业。通过深中孵化器、产业园区联合举办人才招聘、沙龙、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高端人才开展跨区域创业、联合承担重大项目,合力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到合作方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高新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

二、建立科创孵化服务体系协同机制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深圳拥有了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孵化器,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和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中山可以积极对接引进深圳品牌孵化载体,通过设立分支机构、与中山载体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引入先进的科创孵化管理模式,并推荐品牌孵化器内部的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企业到中山落地孵化加速,实现载体间在领域、能级方面的错位发展。

三、建立深中科创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科学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中扮演了中介和桥梁的重要角色。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环节,导致科技成果供需错位现象较为突出。受到物理空间有限、研发经费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深圳的一些科技企业完成基础研发后,在概念验证、中试等环节无法完成有效衔接,难以形成具体技术原型或可初步彰显商业价值的产品雏形,难以形成稳定、标准化、可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制造。中山具有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创新资源与服务体系,可以充分吸引这些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山落地转化。并通过探索建立“生态型创新网络组织”,促进“深圳研发+中山转化”和“深圳孵化+中山转化”的创新链条有序衔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最初一公里”和从概念样品到工程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深中通道通车,深中孵化协同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可充分发掘利用深中两地科创和产业互补优势,实现创新链条深度衔接,在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孵化成效,向卓越级孵化器迈进。

(作者系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有限公司投资孵化总监、博士)

卢卓
主动融入“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并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的大学科技园,则是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有效融通,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市场开放协同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功能,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交汇融通,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卢卓

一、汇聚创新要素、强化产学合作,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自2002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开展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以来,累计已认定了11批共14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目前,广东省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6家,认定省级大学科技园18家。大学科技园就是要汇聚大学科教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因此,要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支持教师和学生萌发更多创意、创新和创造成果,并适配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要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行业技术前沿和科技园企业共性需求等,规划布局各类实验室、创新中心、合作中心,以及小试、中试等平台,支持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要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区域产业和大学科技园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揭榜制”科研立项,强化有组织科研和校企联合攻关能力,提升高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科技园在汇聚创新要素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的同时,又可以反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大学科技园要引进和培育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关度高的企业,积极搭建校企双方沟通互动的平台,强化其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实质性联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正着力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主动融入“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百企入校”行动计划,就是要以此来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提高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水平,促进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完善创业生态、促进企业孵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摘选自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21492)的研究成果)

深圳北大科创园
深中通道架起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之“桥”

深中通道作为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为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新机遇。在深中通道的连接下,深圳与中山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中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一、深圳与中山创新合作将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无疑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核心在于促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这种合作机制能够打破地域、行业乃至行政壁垒,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实现其高效利用。

在创新型产业园区,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紧密合作,形成了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这种合作模式共同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为区域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传统的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往往受限于地理位置、行政管辖等因素,导致创新资源无法充分流动和高效利用。自今年8月1日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内卷的时代将结束。政府能够发力的点已经从一对一的招商优惠形式转向了优化营商大环境、推出针对特色产业领域的共性优惠政策。

中山承载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汇聚着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正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产业的加速化转型和升级,提升中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推动中山的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未来,深圳与中山之间的合作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深圳总部+中山基地”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再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这些产业合作模式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二、“双向科创飞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向科创飞地”,是传统飞地经济和科创飞地的结合与升级。传统飞地经济中,经济发达地区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飞地,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资本、技术、管理与当地劳动、自然资源的优势互补。而双向科创飞地,则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的创新平台,旨在利用当地科创资源,孵化创新项目并导流回本地,实现资源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双向飞地则是这两种模式的耦合,通过“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的联动发展,形成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的跨区域闭环发展模式。

在加速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施“双向科创飞地”的合作机构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本土知名孵化器合作,能高效地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形成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未来通过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各等级的标准和要求,激励孵化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孵化成效,有助于筛选出优秀的孵化器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优质高效的孵化服务网络,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

北大科创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紧邻光明科学城和西丽国际科教城,位于湾区核心腹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与深中通道交汇处,是深圳向湾区发展的创新交互枢纽。作为北京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转化和校区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园区已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殊荣。园区致力于引导湾区创智集聚,打造北大产学研创新中心、教学科研实验新基地、绿色运营园区新示范,以国际化的产学研转化水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智新中心。近日,北大科创园与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签订《深中协同·联合孵化深中产业孵化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框架合作协议》,未来,随着“双向科创飞地”模式的不断深化,深中两地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紧密的合作机遇。

陈云
打造深中孵化创新联合体的实践

近年来,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中山留创园”)不断优化提升孵化器载体空间,同时与深圳孵化器展开多元化合作,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孵化育成体系。

陈云

一、聚焦主业,形成“1+N”园区专业化发展新格局

中山留创园于2004年成立,是中山市首家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唯一一家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秉承“不设围墙”的发展理念,中山留创园成功打造了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一体的全链条孵化模式,并通过七大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

目前,中山留创园已形成1个主园+5个专业园区产业孵化新格局,并加快二期园区项目建设,2025年上年将建成14万平方米新载体空间,主园实现从综合性园区到特色性园区转型升级,届时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单体量留创园,致力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向“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一流留创园”目标迈进。

二、深中协同,探索“联合孵化”新范式

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留创园抢抓通车机遇,与深圳孵化器在协同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中山留创园与深圳留创园合作打造的“深中留创园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已投入运营,开创了全国首例异地城市间留创园融合发展的先河,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的具体实践。

深中共建园区约30分钟到深圳前海,快速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是中山留创园孵化和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创新主体的主阵地,对接深圳创新资源的重要合作区域,深中产业孵化协同创新的试验田。现代服务业专业园计划分两期建设,聚焦电子商务(跨境)、金融科技、数字创意、科技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康养等新型业态进行早期孵化,持续培育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成果,第一期孵化面积近千平方米,方便全球海创伙伴快速实现拎包入驻。第二期将依托中山留创园主园区进一步扩大专业园孵化面积,与深圳香港澳门等创新资源联合打造“园中园”,探索“联合孵化”新模式,围绕打造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一流留创园持续赋能。

在创新资源协同方面,中山留创园与深圳市留创园、深圳市创客供应链协会、北大科创园、北京海归科协深圳工作站等签约。双方将围绕“共建产业孵化协作平台”“项目引荐与信息共享”“专业服务与孵化支持”“资源链接与合作优化”四大内容,在深中两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等方面更高层次地推进“深中产业孵化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为提升深中跨区域孵化协同、产业共兴、体系共建的整体效能出谋划策,打造东西两岸深中融合创新联合体。

(作者系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 、中山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