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山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也有良好的发展基础。2024年11月5日,中山市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座谈会。会上提出要抢抓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以更大力度、更高站位推进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本期“圆桌”邀请高校中医药研究专家、园区管理者、企业实践者等建言献策。
梅全喜:发挥大湾区综合优势,加快中山中医药国际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为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山市位于广东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地处亚热带地区,常年阳光、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由古时的地名香山可见此地花卉植物生长是极其繁盛的,其中有许多动、植物也早已被人们用于防病治病,造就了中山中医药悠久历史。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中山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抢抓示范试点城市和试验区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快中医医疗体系建设
面对示范试点和试验区机遇,作为具有良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山,更应认真研究,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要在过去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详细规划,明确中山在示范试点和试验区建设中,各单位具体该怎么做,以促进中山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稳定地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健康保健需求层次提高,更注重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其次,中医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可使广大市民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享受到价格比较低廉而服务比较优良的基本医疗服务。中山要以示范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形成以中山市中医院等为建设龙头,带动各基层医院中医医疗网络建设,促进中山市中医医疗的发展。
二、注重科技创新,走有“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的新型发展之路
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药生产和利用的历史悠久,有良好的中医药传统、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以及颇具特色的中医药科技开发资源。这也造就了中山中药企业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发展也较为成熟。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加强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科研专项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经费的使用效能,促进全市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和学术发展,2024年中山市科技局根据相关文件,印发了《中山市科学技术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研发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设立中医药建设专项经费,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引导作用。要用好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一基地六园区”医药科技资源,并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提升中山中医药研发实力,加快传统中医药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探索一条“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高的中医药产业新型发展之路,实现中山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
三、结合“百千万工程”,加快中山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广东中药材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中药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是全国中药材“川、广、云、贵”四大产区之一。据广东中药资源调查,全省中药用植物达2500种,其中能出口创汇的地产药材100多种,“广药”因此远近驰名。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要想生产出质量较好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中药在临床上发挥奇效,就必须在中药材种植源头上做文章。
中山市,古称香山县,从历代的本草医籍记载来看,中山是古代沉香的重要产地之一。沉香是海上丝绸之路中既有进口(进口沉香)又有出口(国产沉香出口东南亚地区)的特殊品种。作为古代沉香道地产地的中山(香山)应该秉承弘扬古老沉香文化,进一步在中山市山区地域重视发展种植“香木(沉香)”。中山市可实行规范的“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经营运作方式,结合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好有关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工作,早日打造若干个广东一流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比如将“香山沉香”打造成为地域性的产品标志,成为中国南药的“道地药材”基地,也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建设作贡献。
四、立足湾区打好“侨”牌,推动中山中医药海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塑造健康湾区”中提到,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中山要抢抓深中通道通车和深中一体化建设机遇,加强与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在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中药物流中心、中医药文化、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比如,整合中山中药贸易资源,成立中山中药物流中心,发展中药物流产业,不但可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消费市场,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支持中药材和中成药出口,支持中药企业到国际市场建立销售和生产基地,还能“请进来”,为国内企业提供优质产品与优秀的管理经验。还有利于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和饮片炮制方法和规范研究,保证其纯正药性,扶持中成药生产与销售,有利于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中成药大公司,把建立名厂、名店、名药的文章做大。
要发挥好大湾区国际化、开放性等特点以及中山作为侨乡,在海外华人里的影响力强,中医药国际化基础好等优势,提升中山中医药的综合实力,增强中山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生导师)
解圳:把传统中医智慧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中山市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植物宝库,并在地域、气候、人文等方面具有中医发扬光大的优势。
中山如何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以现代科技挖掘并利用中医智慧促进中山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笔者认为,把最新中药提取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对经典名方及经典药食两用组方的研究,把传统中医智慧转化为市场化产品,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可行选择。以香山堂为例,在中药方面,香山堂持有的多种岭南古方汉药的特色,遵循古方医训,以“传承岭南医药文化,铸造民族医药品牌”为使命,根据清代岭南著名医家麦乃求所著《伤寒法眼》等古籍中记载的古方,结合现代科技研发出黄地养血口服液、青梅感冒颗粒等系列针对岭南气候特点的古方中药。
此外,时尚性、潮流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真正把中医智慧融入生活,也是推动中医普及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中山传统凉茶店可以借鉴“药膳餐厅”模式,做成时尚、潮流的“轻医疗”凉茶模式、“轻药膳”小食模式,或者引入“机器诊脉”等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新型工具,进一步增强科技感和趣味性,也会让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更有新意。
(作者系香山堂药业集团董事长)
陈汀波:依托示范试点城市,构建中药行业多维度培养体系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卫生资源。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发展中医药指明方向。
《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推进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山市中医药底蕴深厚,沉淀了多年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努力探索与实践,2023年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这块“国字号”招牌落地后,中山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位统筹,构建“市—区域—镇街—社区”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医疗体系、探索中医医保支付改革、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的联通机制等,探索一条中山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为更好地促进示范试点城市建设,建议中山市构建中药行业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本地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广州,其聚集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山市近年布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医学院等中医院系,但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尚未开设中药专业,故建议中山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地高校开设中医药相关专业,为中药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政府层面可以通过专项基金等形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引导企业与学校通力合作,将本行业的现状和一线需求,融入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师资方面,为解决新开设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邀请中药企业专家以产业导师、兼职老师等形式,融入专业教学中。在校企合作方面,鼓励企业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积极开展中药行业的企业人员技能培训。完善本地的中药相关技能证书制度。以国家现有技能证书制度为指导,中山市人社局等职能部门牵头,依托中山市中医药学会等学术机构,构建中山特色的中药相关技能证书,例如中药炮制工、中药调剂工等。通过设立不同级别的技能证书,同时配套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培训班、网络课程等。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提高培训质量。为企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提供晋升通道,激发其学习热情。
开展本市的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建议我市设立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为从事中药行业的人员提供一个展示技能、交流学习的平台。在中山市中医院原有的职工中药辨识大赛等赛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的章程,开设涵盖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等多个项目的比赛。通过举办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激发中药行业职工的热情,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观众关注比赛,了解中药行业的发展动态,让大赛成为推动我市中药行业发展的有力引擎。
(作者系中药学博士、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叶仙红:构建文化传承学习链,推广中医药知识普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强调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构建面向非专业人士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学习链,普及中医药知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使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已有成熟的体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育及长短期进修。但对于非专业人士,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同样重要,构建非专业人士文化传承学习链,实现从知识普及到文化传承的全面提升。
一、制定中医药非专业人士分级学习指引。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方位知识体系。它不仅包含不同的医学分支,还涵盖了众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建议制定分级学习指引,为感兴趣的市民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指引的目的能为市民提供逐步深入的学习框架,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系统地掌握中医药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感兴趣—自我调理—制定养生计划—批判思考的全面转变,这一学习路径有助于构建一个持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环境,让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在非专业人士学习中,建议每个级别就书籍选取、能力要求做出指引。在了解阶段,可推荐阅读《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教材,以及《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简化版,以建立基本的中医知识框架。在实践方面应能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并识别常见中草药及其功效。在初级阶段,可建议阅读《中医内科学》《针灸大成》等书籍,深化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并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如脉诊、舌诊等,以及运用中医药知识进行自我调理。在中级阶段,可推荐《中医临床实践》《伤寒杂病论》等临床应用书籍,实践方面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针灸、推拿等,并制定个人养生计划。在高级阶段,可推荐阅读《中医各家学说》等书籍,了解中医药的学术流派和历史发展,并能对中医药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搭建中医药非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平台。在创新驱动的今天,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创新至关重要,非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搭建中医药非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平台对于传承文化、促进健康、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一是以轮流结对形式,开讲主题科普班,科普知识进社区;依托中山市中医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有相关中医药背景的医院、学校、企业,与社区进行结对,开展系列科普班,主题贴近市民日常生活,例如中医药膳、季节性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常用中草药的识别等,让市民能够随时获取最新的中医药资讯,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养生经验。二是追本溯源,建设一批面向非专业人士可操作实践基地。以古代经典方剂为标准,还原古代散剂、丸剂等中药制剂的制作过程。目前大部分实践基地只作简介,面向非专业人士实际操作的非常少。建议中医药院校、中医院或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中心,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和学习传统中药制剂技术的平台。通过亲手制作中药制剂,市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药的配伍原理、药效作用以及制剂工艺,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者系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少鹏:产业科技金融“三融合”,共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去年以来,我市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我市既重视卫生领域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也大力夯实健康医药尤其是中医药的产业氛围,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
香山古韵,跨越古今,新老中山人一贯有悦纳并使用中医药的习俗,中医中药治未病及其经济实惠性深入人心。中山在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就成立了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产业的聚集效应彰显。在示范试点城市和试验区建设中,中山要着力提升中医药的营商环境及招商推介力度,吸引母基金及其属下子基金来关注加持,让产业投资成为中山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个亮点。
我市除了医疗系统的名医生、名医院,还有产业链条上的医药名工厂、医药名产品、医药经理人的综合配套,逐步形成中西医并重、医疗与药品全面发展的医疗服务、医工结合一体化格局。比如中山翠亨新区已建成了生物医药、中医药专业产业创新孵化器和育成体系平台,为一批初创型医药企业提供产业导师、孵化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孕育了一批创新型生物医药及中医药企业,其中不少中医药企业正以医工服务业务创新为手段,使中医药真正融入健康服务业中去,积极参与保健养生、健康养老等医养结合行业,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范围。
当前我市借助深中通道加快深中一体化发展,深圳新出台的大胆资本、耐心资本产业政策,乃至新加坡的深度科技,均对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市要培育中医药新型投资机构,做大中医药产业基金,资本端加大投融资引导中医药产业发展力度,通过创药基金加大对中药创新企业“以投促引”和强力支撑。
在示范试点城市和试验区建设中,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科技孵化器、产业孵化器、项目孵化器等功能,聚焦中医药优势企业、亮点产业和医药专业人才,把市内的医药产业园区、医药科研机构、药科大学、中医药数字化交易平台、药物创新研究院等,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串珠成链,组建中医药协同科技研发平台,创新中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促进单品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科技集成创新,打造优势单品科技制高点,打造中山特色中医药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作者系中山西湾投资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招商部副经理)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