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曾经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热潮。近年来,有关研究层出不穷,但对于当时作为全国“模范县”的中山县的乡村建设却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华侨群体,是如何推动中山县的乡村建设,华侨推动乡村建设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对当下乡村振兴又有何启示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民国时期中山县华侨推动乡村建设的路径
(一)由华侨担任县长,自上而下推动乡村建设。民国时期37年间,曾有多达15名华侨担任过中山(香山)县长(知事),当中有4名华侨还做过两任县长(知事)。他们在任期间都采取了不少推动乡村建设的举措,包括设立自治机关,改善农村政权,实行乡村自治;修筑乡村道路,改善交通条件;改良稻种、猪种,推广优良品种;发展乡村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才;革除社会陋习,提倡新的社会风尚等等。从这些内容来看,当时乡村建设运动的目标是对旧有的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行全面的改造。
(二)华侨回到家乡,自下而上推动乡村建设。孙中山先生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事实证明,华侨还是建设之母。在海外谋生或留学多年的华侨,其见识已非普通乡民可比,他们在国外学习到先进的知识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回国后就迫不及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当中,在家乡主要是从生计、教育、医疗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推动了乡村建设。
二、民国时期华侨推动乡村建设的动因分析
对于华侨积极推动乡村建设的动因,几乎所有研究文章都归结于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这固然是没有错的,但还需要从当时华侨所处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明清时期,华侨总是被统治者视为“弃民”“流民”“异端”之类,直到孙中山先生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华侨的地位才得到应有的认可。正如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活动家萧楚女所说:“华侨亲受弱小民族压迫之痛苦,所以他们需要总理的‘民族主义’;他们在海外备受欺凌,国家丝毫不能保护他们,且亦丝毫不注意他们,这使得他们更需要总理的‘民权主义’,他们只有同国内各阶级协同一致,夺取政权,然后才能使他们得到他们所要的保障。”由于辛亥革命受益于华侨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因而,民国成立后的政权给予了华侨一种政治上的特权地位,使他们能够代表民间社会向政府机构做出批评性的评议,也使他们有一定的特权来主持地方公益事业的建设。
(二)从地方社会层面来看,华侨在与家乡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基于中国乡村士绅传统发展而来的道义传统,这种以传统道义关系形成的华侨慈善公益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近代地方政府缺位所导致的村落公共物品与福利的缺失,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的侨乡建设。当年,郭顺在侨港同乡大会演讲中提及,“夫家乡观念,人莫不有,尤其在宗法制度源远根深之我国,家族乡情,决不致为人所淡忘,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立场上,亦不以家族观念为偏私固陋而加反对,反之主张为出发点,由爱家族进而爱国族,故本人尤深信家族团结之意识,为爱国思想之发源,建国工作,应先从建设家乡做起。使各本其爱家乡之诚,各建设其模范家乡,则集合所有之模范家乡,斯为一理想之国矣!”从郭顺的演讲中,可见当时华侨建设家乡的精英文化意识。
三、民国时期华侨推动乡村建设对当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笔者认为,民国时期华侨推动乡村建设对当下乡村振兴最大的启示,在于“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开启民智,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和创造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提升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正确认识及行动能力,否则乡村振兴难以有效推动,还会产生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民国时期,马应彪先生捐巨资支持家乡建设,在沙涌村建造了中山历史上第一个人造公园——沙涌公园、第一所幼儿园——沙涌幼稚园,还有学校、街道、市亭、路灯、消防车等公共设施。然而,1949年1月,沙涌村乡民因“迷信风水”,把“建筑宏大、耗去巨资、乃始告成”的市亭和幼稚园都夷为平地,可见开启民智、改良乡风之重要。
(二)要从政策层面培育和支持新乡贤阶层,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坚持“党建引领”,也需要新乡贤阶层的助力。封建社会的乡贤是士绅阶层,民国时期华侨取代士绅成为新乡贤,而新时代的乡贤,既包括乡籍的党政干部、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也包括有爱乡情怀、长期扎根乡村、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外来人员。要通过建立新乡贤联谊组织,引导新乡贤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参与当地的乡村振兴行动,并为其提供切实保障。
(三)发挥华侨新生代的桥梁作用。与民国时期的华侨相比,华侨华人新生代基本生长于海外,从孩提时代起就受所在国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与祖国的感情“距离”更加遥远,甚至不理解祖辈对家乡的情谊。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像当年的老一辈华侨那样回到祖国推动乡村建设,而是要设法增强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发挥他们在所在国的影响力,成为所在国与祖国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引进更多有利资源。具体来讲,可分两个层面推动:对于新生代青少年,可通过华文教育,夏(冬)令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乡情为纽带,强化归属感,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家乡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对家乡的情感;对于已步入中年的新生代,要通过“引进来”“请进来”,引导华侨华人新生代“常回家看看”,并为他们回祖国寻根谒祖、观光考察、联谊恳亲、寻找商机、合作交流等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系中山市幸福书院常务副秘书长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