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性会议。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又结合新阶段新形势作出了新的改革部署,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首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一体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既有机联系又相互促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山的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相对薄弱。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没有985、211、双一流等高等学校;高端科研创新平台、综合性科教平台不足;人才发展的生态氛围、留住人才的事业环境、人才成长的土壤有待进一步优化。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更加依赖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形势下,中山必须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中勇担使命、积极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抓紧补齐短板迎头赶上,争取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新一轮城市竞合中尽快“突围”。
一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中也提出要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山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高位谋划和顶层设计,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设立统筹协调机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重点工作和重要改革事项,同时构建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创新企业、社会组织联动机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二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中枢作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有高等教育来强化人才支撑。中山基础教育在全省拥有良好口碑,但高等教育一直是中山的短板,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而且中山现有高等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体,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薄弱,抓紧加快发展中山高等教育刻不容缓。必须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育人方式、保障机制改革。推动中山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争取建设或转设一所综合性的本地大学,加快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中山产业发展需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前瞻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同时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高端科教平台、科研院所,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山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中山要把握“双区驱动”、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深中通道通车等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落户,争取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打造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不断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强与广深港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对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中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共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等,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枢纽节点。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氛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要构建人才内生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建设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推广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人才的模式,探索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提供教材、技术和设备,由高校、职业院校帮助培养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并提供职业培训和进阶教育,营造人才持续发展的生态氛围。推动中山人才政策整合优化、落实到位,对标深圳等东岸城市改革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评定、待遇、服务等方面提升政策吸引力,探索跨区域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资格互认,培育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人才集聚交流和同行互动互鉴的工作氛围,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作者系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中山英才计划”宣传文化领域社科理论类别特聘人才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