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进一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热爱宣讲、投身宣讲事业,3月以来,“广东宣讲”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公开征集了“我是宣讲员”心得体会,从个人角度谈宣讲工作,现在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助力擦亮“粤讲粤精彩”广东理论宣讲工作品牌,敬请关注!
理论的力量
宣讲员:施保国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作为思政课教师和宣讲员,我深知肩负的使命,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学术性、地方性、开放性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宣讲艺术。
近年来,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2023年,我主持的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获得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理论宣讲报告荣获广东省委宣传部评选的基层优秀理论宣讲报告;2022年,理论成果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评选为优秀案例二等奖;2021年,我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颁发“优秀党史宣讲员”荣誉等。

第一,学术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此,我们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理论的力量就在于思想和学术。我在理论宣讲时注重学术性发掘,主要是通过严谨的学理分析和逻辑脉络,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以讲故事讲学理,以强学理强政治,让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指出,“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宣讲团,大力宣传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从事理论宣讲提供了依据。为了增强理论宣讲的实效,厚植理论宣讲的学术价值,我狠抓学习并注重成果发表。2023年,参与撰写的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华文化底蕴》被《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整版发表,后荣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征集的主题教育成果评选一等奖(全省共6篇),是地方高校该类奖项中的唯一。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获得湛江市委宣传部党的二十大征文三等奖。我还荣获岭南师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表彰。通过学术研究获得的成果激励并鞭策着我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增添了理论宣讲的信心和动力。

第二,地方性。将富有地方特色的“三红文化”融进理论宣讲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宣讲的实际效果。
“三红文化”指的是红土地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红树林生态文化。湛江,这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在这里,富含微量元素的红土地上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被称为红土地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则涵盖了包括“四大农民运动大王”之一的黄学增革命故事、解放军渡海战役在内的大量革命文化。而红树林生态文化,则是在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时作出重要指示:“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在宣讲中,我特别融入了“三红文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湛江时关于红树林保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融入理论宣讲,得到了机关干部、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三,开放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呈现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质。在理论宣讲的内容选取和思路设置上,我坚持开放性原则,以开放性视域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背景,确保理论宣讲的信息量大、视野开阔。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共同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重要基石,丰富完善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2023年,我和同事去了法国、德国调研,考察了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学习和战斗的地方,参观了马克思故居,了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以及借鉴吸收来自海外的文明成果,与理论宣讲结合起来,增加理论的丰富性和说服力,赢得听众信赖。
编辑 陈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