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普及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这一背景下,构建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202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崛起,而传统行业则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这种变化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那些未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学生来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其次,随着高校的扩招、海外留学生的回流和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最后,职业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些挑战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
■二、职业发展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
职业发展力是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积累,形成的能够适应职业发展需要、推动职业成长的综合能力。它涵盖了职业规划、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心理等多个方面,是大学生在职场中立足的根本。
(一)明确职业方向和目标
通过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结合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这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定位自己,提高求职成功率。
(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技能是求职和职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大学生可以掌握行业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变化,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三)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职场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它涉及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职业态度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可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个人的影响力和信任度。同时,职业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团队,与同事和上司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
职业心理是大学生在职场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它对于应对职场挑战和保持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培养积极的职业心理,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职场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状态。这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保持稳定的职业地位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三、构建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面对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构建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培养适应不同行业和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这样的体系能够确保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职业发展力不仅仅是指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职业心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构建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这样的综合素质提升将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三)履行高校社会责任的体现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构建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不仅是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负责,更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这一体系能够确保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同时,这也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构建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和心理辅导等培养方式,大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职业素养。这将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职业机会。
(五)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必要保障
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注重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职业挑战和变化,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样的个人发展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
■四、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规划。同时,学校还应建立职业规划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创新创业、职业素养、沟通技巧等。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实习实训渠道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建立职业咨询体系,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咨询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职业咨询体系应包括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中心或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职业规划师等校外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职业发展建议。
(五)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育职业发展力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育学生的职业发展力。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就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和市场需求。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