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中山+ 张贵容 发布:2024-06-03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课题。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及时有效地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思维,厘清“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运用大数据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致知与力行相互促进,以提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教育实效。

(一)内容为王,完善教学素材,厘清教什么

课程建设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的主战场。明确教学内容是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充分把握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针对性地按照党史教育要求精准设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2020年12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方案》指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这就需要梳理与之教学内容和目标适配的伟大建党精神素材,如可选择红色家书及其作者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融入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中。而本就具历史课程属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课程内容包含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共1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段,其中,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深化全过程都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点教学内容,二者教学目标和方向是高度一致的,要求讲清讲透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原理》则可以侧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传播、发展中挖掘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原理和课程资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需要重点讲授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两门课应以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素材内容为主,贯彻大历史观,充实理论教学,坚持史论结合。

(二)协调运作,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谁来教

高校思政课教学由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一系列环节组成,而党史学习教育又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多方协调,整合运行机制。

首先,教师队伍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是讲好、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教师为主导,各高校应严格按照要求选聘配齐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人数,建立健全思政课师资选聘、管理、培训、考核、评价、激励制度。不断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思政课教师赋职赋能,逐渐建立起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党史知识过硬、爱党爱国情怀深切、教学思维活跃、历史视野宽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切实保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其次,协同各不同学科形成党史学习教育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除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外,还需要协同各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党史教育体系,从不同课程中梳理出思政元素和党史素材,在潜移默化中与思政课形成党史学习教育合力,达到“1+1>2”的最大效果。

最后,学校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协同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等多个校内部门落实党史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人事、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落到实处。此外,高校还应同地方教育部门、党建部门或红色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红色文化场馆机构等加强联系与合作,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搭建扎实多元的教学平台。

(三)促进实效,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实怎么教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具有其特殊的属性和特征,面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00后”大学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准确把握其学情特点和教学规律,协同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

1.云端与终端有效衔接。“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受众主体,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主旋律”高歌奏响,传统的红色经典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实现“破圈”,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经过混剪、上传者(UP主)精讲等方式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和热捧,云空间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善于挖掘云空间的优质资源,从亲历者和口述人、老一辈和新生代等不同视角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故事素材。同时,要利用云端激活终端,思政课的终端就是课堂。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优秀影视文艺作品引入到课堂,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并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转化为理性认知。另一方面要贯通云端和终端,教师可将优质素材投放到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软件等媒介中,鼓励教师将这些素材转化为教学语言制作微课、短视频,甚至借助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进行传播,把课堂延伸到云端。

2.致知与力行相互促进。伟大建党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也必须扎根实践,实现致知与力行的统一。一方面,要在引导学生致知上下功夫,通过制造场景、剖析案例、师生串讲等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精妙融入思政课,及时更新“四史”的教学内容,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生成逻辑、当代价值和其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等创新理论成果讲清楚、讲明白,让思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要在力行上下功夫,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力,进一步延展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首先要抓住“小切口”,可以采用观影、讲故事、读书会、品读红色家书等方式,让学生以自身的体悟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感悟;其次,要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联动校内的其他课程、学生社团开展演讲、辩论、主题征文、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等课外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力量,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格和较高的实践能力。

3.历史与当代交织互动。“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历史观、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伟大建党精神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我们党立志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统揽“四个伟大”的精神坐标;既是历史传承的载体,又能给予当代人以启迪。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丰富图文素材、红色故事,启迪学生思考先驱者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关系,深化对精神谱系、精神之源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在近代多种社会思潮的纷争中“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的、时代的重大命题,从而引发学生对“青年一代如何担负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思考与回答,通过跨越时空的交互教学,避免学生陷入“重概念、轻逻辑,重背记、轻领悟”的浅表学习循环,增强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获得感。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最高13000元!中山购房券来啦
21009人浏览   2024-12-22
2025年元旦假期不调休,不免费!
20149人浏览   2024-12-22
今日冬至|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原创 15688人浏览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