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共舞”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中山日报 谭华健 发布:2024-0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山的生产力有了极大地提升。今天的中山正面临着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深中六个一体化”加速融合,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等重大机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山新一轮“腾飞”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产业链+创新链”

回顾历史,每一次新的工业革命相对于前一次工业革命来说,都是对生产力要素的优化,并实现新的跃升。

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再到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纵观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可以发现有一条清晰的路径:每一次工业革命首先要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变革,二者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推动社会产生新的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发表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产业链是客观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集合,创新链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力量,产业链与创新链必须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升级。“双链”融合是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载体的升级,注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一要注重企业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要通过以企业为经济细胞的“点”和以众多上下游企业形成的产业为“面”,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新技术、新营销等各类新要素新方式的新组合,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山正在进行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及提出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就是要通过“点”“面”结合,为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破题。

二要注重产业载体建设。企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园区载体建设。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工业园方式难以支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传统的工业园区大多还是“房东”思维,没有真正理解产业。现代产业载体建设需要“链式”思维,在一个园区里就可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等多链融合,单个企业和主题产业在现代工业园载体里,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资源配置。中山实施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改”)两年多来腾出3万多亩产业空间。新的产业空间,已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一些可喜的变化。譬如,英得尔车载冰箱等一批中山本土企业通过“工改”有了产业发展空间,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东微观科技在一栋大楼里布局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研发、数智化生产、上下游供应、检测等“一条龙”,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联速·两岸科创园在一个“工改”园区内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另外,中山正在打造的十大主题产业园,以及中山火炬高新区建设中的“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深中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平台等,都是优化产业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要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在优化企业产业、园区载体的同时,中山通过建设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科技创新园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企业自身创新平台,园区共性创新平台等,并以平台吸引人才,优化创新链人才链,整体提升竞争力。

四要注重产业与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要在工业牵引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现代农业,使产业与产业形成合力,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同时,要注重“头部企业”和“腰部企业”两手抓,在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的同时,要增强“腰部企业”的支撑能力,产生经济发展韧性。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高新区+新区”

火炬高新区和翠亨新区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引擎、主阵地。

火炬高新区今年提出大力实施“1+5+3”战略,以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为主线,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活力、产业能级、城乡融合发展、治理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五大提升行动”,坚持全面统筹、项目为王和制度创新“三大抓手”,加快建设“智慧创新生态 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打造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翠亨新区抢抓深中通道西岸“第一站”发展机遇,加速推进深中产业一体化,以产业协同牵引带动深中“六个一体化”建设,奋力在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中走在前、作表率,着力为大湾区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路。

从全国来看,各个城市的高新区在当地发挥着产业科技引领作用,新区则是各地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全球来看,美国“硅谷”等产业科技集聚区,不仅影响着当地,还在全球产业科技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中山的“高新区+新区”处于“黄金内湾”的重要位置,面积总共达400多平方公里,是中山对接深港的“首站”,两区的产业、科技、人才、政策、资金、城市环境等在全市均具有较强的优势,好比是中山“硅谷”。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中山要做强“高新区+新区”,并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全市其他镇街创新发展,形成“高新区+新区+镇街”的强大合力,才能更好地激活全市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构建新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的进程。

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四次工业革命来看,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会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二者相互促进则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影响着发展进程。

新质生产力除了产业科技的“新”与“质”外,还要注重随着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与产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城与乡、人与机器等之间的新型关系构建。只有构建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新型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为例,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产生了过去难以想象的生产效率,另外未来产业的布局,让人类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数字产业集群、量子算力等热词。这些新技术、新业态的布局,将产生更多的应用场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新赛道”,也将出现更多的“智能劳动者”。

智能化时代,生产力中劳动者的概念有了更宽泛的理解,一些“类人机器人”之类的智能设备可以看成是新型劳动者,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产业链与创新链也将更深的融合。

在发展新质生力进程中,要引导科技向善,优化生态环境,增加人文关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供职于中山日报社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