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形成和发展,正是对科技推动生产力提升的时代课题的有力回应。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新兴动力源,并日益成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的首项政府工作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矢志加快高质量崛起的进程中,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山市的经济腾飞注入强大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中对“人的需要”的深层关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新质生产力是提升中山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中山而言,是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山市以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制造业在中山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品牌建设方面,威力、华帝、洁柔、榄菊等知名品牌家喻户晓,这些工业品牌深刻塑造了人们对“中山制造”的直观印象。中山制造业起步较早,基础坚实,涵盖了39个工业门类中的33个,制造企业遍布全市各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制造业之城。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山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当前,中山正致力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朝着建设科创强市目标阔步前进。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有利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向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中山作为一座制造业之城,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山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握好四个重要着力点:
(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中山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以推动科技创新强市、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基本框架,围绕企业创新主体、科技产业载体、科研机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以及区域创新合作七大方面进行谋篇布局,形成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中山市政府通过制定合理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有效引导市场发展方向,为科技研发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促进产业发展质量和生产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使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得到释放。
(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之一。高科技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原创性,鼓励探索未知领域,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注重颠覆性创新,通过技术突破和模式变革,引领产业发展和变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2022年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首先破百亿,推动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创新驱动的强引擎已经就位,创新意识、创新要素、创新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奔涌,各种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中山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山着力打造新时代“十大舰队”。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坚持把握好“破”与“立”的先后顺序,兼顾当前与长远,先立后破,防止“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步骤,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山坚持通过技术改造赋能传统产业,扎实推进新兴工业化的战略,在改造过程中,将技术改造作为制造业当家的关键工程,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进国内外领先服务平台,加强顶层设计,指导企业开展改造工程。纬创资通中山厂入选“灯塔工厂”,标志着中山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山制造正逐步向中山智造迈进。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中山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四大支柱、四大战略新兴、七大未来产业”架构的产业格局。同时,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正领航制造业高速发展。中山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各区布局各有侧重,在发展过程中依托重大产业平台发展未来产业相关园区,主要有中山北部产业园、西部产业园、中山科学城、中山南部新城、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积极向好。
(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引进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创新和创业型人才,进而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新产业的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点,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热土,中山9部门联合印发《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推动实施战略人才支撑工程,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强基工程,全面提升人才自主供给能力;实施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工程,全方位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人才生态优化工程,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山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述和重大部署过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筑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主阵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山经验篇章。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